LiuQ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QY

博文

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连载之十三)

已有 2223 次阅读 2014-3-11 16:3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老师, 幼儿园, 孩子, 成长, 父母

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

 

第十三节

 

有句老话讲:“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认真思索,这句话很有道理,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孩子人生第一次喊“妈妈爸爸”时,父母都特别高兴,主要是觉得:“孩子开始通过语言来表达爸爸和妈妈了”,虚不知,这次突破或许是因为孩子在听到父母多达百次以上对自己讲诸如“妈妈爸爸抱抱”等话语之后才取得的。也许,在那时,单独从“听和说”的角度看,孩子还并不懂“爸爸妈妈”究竟为何意,然而,当发现孩子具有“看、感受和思考”的能力时,孩子自然就知晓“妈妈爸爸”诸如“常给我喂奶穿衣、更关心照顾我”等具体内涵。

 

看来,要实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首先还得让孩子正确领会“读”之字的真正含义。“读”,在实际学习中,或许,不仅是指“要听要说”,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在听和说的同时,还要看要感受要思考”;只有这样把书“多读”,乃至上百遍,所读之书才能完全被“读进去”,所解之义也就自然被“说出来”。需要说明,这里的“书”,显然不只是代表“课本之书”,更多是代表“孩子从多方面接触到的相关信息”。例如,当老师给孩子讲解“鞠躬”词意时,只要通过“多次展示在不同场合下进行鞠躬之动作”后,孩子就更容易明白其含义。

 

或许,有人会问,“孩子还小,父母给孩子读书时,特别是读经典,孩子不能理解怎么办?”确实有这样的情况,毕竟,孩子理解能力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实际中,有人如此做,就是先让孩子把所读“经典”记在脑海里并能“背诵”,在锻炼孩子记忆力的同时,然后再让孩子逐步加以消化和吸收;另外一个益处是,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还可以体验到“经典”语言的艺术韵味。可见,这里的“书”,主要是指“课本之书”,还特别代表那些“人文经典之书”。孩子正值学习语言时,能多记“文明话”,能多说“文明言”,想必更好些吧。

 

给孩子读“课本之书”,细分,似乎又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只让孩子耳听口说而眼不看”,典型的“听说”型,明显不够完美,或许,结果为:所读之书记住了,但孩子对所读之书的理解会慢些。一种方式是“让孩子耳听口说还要眼看”,典型的“听说看”型,如果课本之书除文字外还内含图画,或许,结果为:所读之书不仅记住了,部分文字和图画也记住了,孩子对所读之书的理解会快些。关于这两种读书方式,细想,若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之观点放在这里,也别有一番风味;或许啊,图文并茂的书又更能让孩子留下深刻印象。

 

前面讲过,“人文”在“心”,通过大量的“阅览和体验”,从而逐渐有所“感悟”。“阅览”,简单说就是指“读书”;“体验”,简单说就是指“经历”;“结合所读的书和自己及周围相关的经历,用心感受,有所思考”,就是“感悟”了。过去中国之教育更多专注于“人文”,所以“科技”的发展就弱些;如今中国之教育已更多专注于“科技”,尽管对“人文”有许多弱化影响,但“科技”的发展似乎仍不够强。除了“基础薄弱有待积累”之原因外,部分上还可能是因为:“科技教育及学习思维”还未完全从过去的“人文方式”转变到“科技方式”。

 

(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7766-775060.html

上一篇: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连载之十二)
下一篇: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连载之十四)
收藏 IP: 223.72.18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