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鸿晔
我又要问AI了,现在大学生真的那么忙么?
2025-9-30 16:55
阅读:3865

2025级大学生经过军训开始上课了,作为教学督导走进了他们的课堂。

有几个问题,我真不能理解。我真的想问问AI了。我打开KIMI——

1、现在大学生上课时能忙到什么程度?

现在的大学生上课时,忙到“像读了个高四”——每周动辄40多节课,白天8节连轴转,晚上和周末还要上实验、思政、选修;课间10分钟得换教学楼、扫码签到、抢后排插座;手机一边录音,一边回微信@“收到”,一边刷四六级单词;午饭边走边吃,赶回宿舍取错拿的实验报告,再冲刺下一间教室。  

更忙的是“隐形课表”:课后要剪辑社团宣传片、赶科研组PPT、填实习网申、做MOOC拿证书,凌晨1点电脑还亮着,只为赶在2点前上传作业,否则系统关闭就“挂科”。  

一句话:课程表把白天切成碎片,各种任务又把夜晚填满,忙到没时间读书,也没空发呆。

2、手机真的离不开手吗?为什么还总戴着耳机?

先回答“手机真的离不开手吗?”——  

对很多大学生来说,“不是不想放,是不敢放”。  

1. 课堂节奏太快:PPT一闪而过,老师顺口提到的“重点”“下节课测验”全在群里发通知,手机=第二块黑板。  

2. 签到、答题、问卷、雨课堂、学习通、MOOC、校园卡充值、食堂扫码、门禁健康码……手机=校园一卡通+钱包+钥匙。  

3. 社交惯性:班级群、社团群、宿舍群@你,“收到”晚回5分钟就可能错过“报名接龙”或“志愿时长”。手机=社交考勤机。  

再说“为什么还总戴着耳机?”——  

耳机是大学生在“信息过载”里给自己划的一条最小隔离带。  

- 功能1:降噪。宿舍、走廊、图书馆门口永远有人声,耳机一戴,瞬间把60分贝的嘈杂压到30分贝。  

- 功能2:标签。白色耳机线=“别问我路/别推销/别搭讪”,比贴“勿扰”纸条礼貌且有效。  

- 功能3:节奏。走班换楼要10分钟,正好放一首4分钟的歌,用鼓点代替心跳,给自己打节拍;听完两首刚好到教室,情绪从上一门课抽离出来。  

- 功能4:回血。凌晨1点赶实验报告,循环纯音乐或白噪音,给大脑贴一层“保鲜膜”,防止崩溃。  

所以,手机是外部世界的连接器,耳机是内部世界的防波堤;一个负责“不掉线”,一个负责“不被淹”。两者同时在线,才让他们在“高四plus”的节奏里喘口气。

3、人真的能轻松实现多功能处理事务吗?

结论先给:真正的“同时做多件事”几乎不可能,我们只是在“高速切换”,而且切换越频繁,代价越高。  

一、大脑硬件限制:前额叶只有一条“单车道”  

- 神经科学实验(fMRI)反复证明,前额叶皮层在任意瞬间只能维持一个需要 conscious control 的任务。  

- 所谓“多任务”,其实是 200~500 毫秒一次的“任务切换”,每次切回都要重新加载上下文(专业术语叫 “task set reconfiguration”)。  

二、切换成本:时间+准确率+情绪  

1. 时间:每切一次,平均浪费 0.2~0.7 秒;一节课 45 分钟里,如果手机亮屏 20 次,累计“被偷走” 5~7 分钟——等于少听一道例题。  

2. 准确率:美国 FAA 模拟实验显示,飞行员在两种仪表任务间切换,错误率提高 2 倍;大学生做微积分+回微信,**计算错误率提高 30%**。  

3. 情绪:切换会升高皮质醇,让人更焦虑、更容易觉得“时间不够用”,于是更频繁切任务,进入恶性循环。  

三、唯一例外:其中一件事必须“自动化”  

- 走路、咀嚼、听熟歌、骑单车这类已进小脑的程序化动作,**几乎不占前额叶带宽**,才能出现“走路听歌背英语单词”这种看起来“三线程”的场景。  

- 但只要路况复杂(施工绕路)或歌曲陌生(需辨认旋律),大脑会立刻把带宽收回来,背单词效率骤降。  

四、为什么有人觉得“我真能 multitask”?  - 错觉来源:情绪奖励+短期记忆残留。  

  回一条“收到”只需 3 秒,多巴胺快速到账;老师讲的上一句话还在耳朵里,你以为自己“同时听了”,其实是 3 秒缓存,**一问细节就露馅**。  

- 个体差异:工作记忆容量高的人(大约前 5%)能把“切换损耗”压到 15%,但做不到 0%;普通人则直接 30% 起跳。  

五、给“高四 plus”大学生的可行策略  

1. 物理隔离:上课 45 分钟手机直接关网或放书包最底层,用“距离”替代意志力。  

2. 番茄块:25 分钟全屏笔记+5 分钟集中回消息,把“切换”打包到固定时段,减少碎片化。  

3. 自动化前置:提前把耳机歌单、笔记模板、常用公式设置成肌肉记忆,降低加载成本。  

4. 双屏/分屏只适用于“查资料+写报告”这种同目标子任务,绝不把社交软件放第二屏。  

一句话总结:大脑不是八核 CPU,而是单核超线程;你可以“看起来”多任务,但每增加一条线程,真实效率就打折。

与其追求“轻松多功能”,不如把“专注窗口”拉长,用 20% 的切换时间换回 80% 的深度效能。

好了,我不问了,问再多我都不明白了。这场我与AI之问告一段落吧,感谢KIMI认真作答。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董鸿晔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352-1504225.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