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从看碉堡说开去:规划先行,实践为要 精选
2025-5-2 19:54
阅读:2138

从看碉堡说开去:规划先行,实践为要》(这是人工智能起的标题;原标题为《5月2日开车旅行的见闻和随想》)

(一)

5月1日,我开着车,去江苏太仓浏河玩。去了长江边上的阅兵台以及浏河七十二家理想村,去了古镇,还把车开到一个江边的湿地公园。但是,湿地公园停车场满了,路边停满了车,就连门口的十字路口当中也停满了车。夸张的是,十字路口当中不是停了一排几辆车,而是好几辆车子“头碰头”“肩并肩”地停着。别的车子过这个十字路口,需要很夸张地绕过去。见此情形,我无心恋战,下午四点钟就准备找一个旅馆住下,到5月2日继续玩。

在太仓的一条大街上,找到一个看起来还可以的旅馆,我进入大堂,问有没有房间,大堂人员说什么房型都没有了。她指了指旅馆的后门,说那里还有一个旅馆。我走了过去,只见那是一个什么中心,旅馆在四楼。抬头一看环境不行,就走了,把车开到上海嘉定区的一个环形的道路上,找到一家看起来还可以的旅馆住下。

微信图片_20250502193412.jpg

我犯了一个错误——在5月1日出门之前,我并没有把行程完整地规划好。我只是规划了5月1日当天的部分行程,完全没有规划5月2日的行程。这等同于“走到哪里算哪里了”。于是,5月1日晚上,我在旅馆房间,打开电脑,打开高德地图,并在手机APP里面搜索嘉定区的碉堡,并把这些查到的地点在纸质版的嘉定区地图上做标记。

5月2日一早,我离开旅馆,开始按照设计好的路线行进,去看碉堡。

这个故事说明,做事要有规划,有设计,不能混到哪里算哪里。有了规划之后,需要把路线或者步骤在脑子里过一下。

(二)

我看碉堡一开始还算顺利,“按图索骥”,很快就找到几个碉堡。这种感觉,就像是到了迪斯尼乐园,我急着“取得一些收获”(就是急着玩到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游乐项目)。

在田间地头,说来也奇怪,有时候我刚到田间地头,就马上有在这块地耕作的村民骑着电瓶车赶到,开始工作,并接受我的咨询。也有的时候,我到了田间地头,正好看到这块地的农民在工作或者在旁边的池塘钓鱼。他们仿佛就像城隍一样出现,接受我的咨询或者主动过来搭话。

微信图片_20250502193506.jpg

5月2日,在一个破旧的碉堡旁边,看到一个70多岁的老妇人。我过去的时候,她警惕性很强地打量着我,也有种害怕惹事的感觉。我离开的时候,她向我发话,问我是来干什么的,我说是看碉堡的。她觉得很奇怪,问我怎么会发现这里。我说是看小红书的。她说这个碉堡存在几十年了。她不是这里人,而是嫁过来的。以前,有野狗住在碉堡里面,她种地,狗叫。她害怕,就给狗吃东西。狗被驯服,跟她回家,也生了小狗。后来,有人路过打狗。如今,狗的后代还在她的家。

微信图片_20250502193423.jpg

在另一个田头的碉堡旁边,我看到一个捉鱼的村民。他说他家里就在这附近。他告诉,他们村子东面原先还有两个更大的碉堡,“有几间房那么大”。后来,有人挖了大坑,把碉堡埋在土里。如今,那儿是农田。我没有“悬赏”让这个农民带我去看,因为我觉得这有些唐突。不过,我的脑子里充满了神秘的想象——他小时候就在这儿看到了碉堡被掩埋;500年之后的人们,早就忘记了这个故事,当他们造房子挖到了碉堡,看到了“地下的宫殿”,不知道会有什么想法?

微信图片_20250502193420.jpg

到了另外一个碉堡的旁边,我拍了照,正准备离开,当地的村民就像城隍一样过来和我打招呼。我问:这里的北面是否有一个碉堡?他给我指路,并说南面也有一个,还有近百年前的洋房。我骑着车去看,没看见。我开着车朝他说的方向(南面)过去,没有看到碉堡,但看到了旧的洋房(整个区域的大门上写着“杜宅”)。

不过,也有的时候,我没有打扰当地人。比如:有的碉堡在别人家里,还有的在敬老院里,我只是隔着别人的门远远看了一下,没有请求里面的人放我进去。

我还去了曹王禅寺。记得我十多年前到曹王禅寺来过。如今故地重游,我也有一种感慨:人的一生当中,会去很多地方。有的地方只会去一次。还有的地方,不知道多久能再次去。

(三)

我“按图索骥”,基本上还算顺利,没有耽搁太长时间。但在5月2日去的最后一个村子却碰了钉子、走了弯路。我在小红书上知道有的人到了某某村看到一个碉堡,他还拍了录像,视频里有一张路线图。然而,某某村很大,村里还有“某某组”之类的,类似于以前的“生产大队”。而且,地图上虽然“自娱自乐”地标记了别人怎么到达一个碉堡,但是地图上作为参照系的商店名字早就不存在了。我找了好久,才找到。

微信图片_20250502194349-2.jpg

并且,别人放在网上的照片和视频虽然很形象,但是远远没有亲自到现场看那样直观。到了现场,我可以观察到周围的地形地貌、周围村民的情况,这些都无法从别人的照片上了解到。

感想:如果没有亲身实践,就算有地图定位都没有用。到达地图上的一个地点,有很多条途径,有的途径根本不可行。这使我想到:就像你当上分管教学的副系主任,如果你只是知道一些条文,而没有亲身实践,都没有用。从事行政工作,并非看看资料、听别人介绍就能学会的,这东西挺复杂。

你做实验也是如此。别人发表论文,说他合成一种超导体,在高温加热十多天后,“冷却到室温”。你想模仿(重复)别人的实验。但问题是:如何冷却?是打开炉子,自然冷却,还是吹风冷却?还是不再通电加热,让样品在炉子里密闭的情况下冷却?还是把样品丢到液氮中冷却?

看别人在网上发的“看碉堡的路线图”,会有不理解(甚至很不理解)的情况。自己写论文也是一样。很多情况下,审稿人看不懂你说的东西,会造成不解。需要非常小心地向审稿人解释这个、那个。

(四)

微信图片_20250502194710.jpg

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人工智能“文心一言”这么说——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五一期间太仓、嘉定看碉堡的经历,传达了多个层面的深刻道理,具体如下:

规划的重要性

作者5月1日未完整规划行程,导致寻找旅馆时遭遇困难,最终只能前往上海嘉定区入住。而5月2日因提前规划了看碉堡的路线,行程相对顺利。这一对比鲜明地体现出,做事前有规划、有设计,而非“走到哪里算哪里”,是成功的关键。规划后还需在脑海中预演路线或步骤,确保计划的可行性。

亲身实践的必要性

在看碉堡过程中,作者发现,即便按照小红书上的路线图寻找,也常常遇到困难,如村子很大、地图上的参照系商店已不存在等。最终找到碉堡,得益于亲身实践。这表明,仅有地图定位是不够的,到达一个地点存在多种途径,且很多途径根本不可行,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了解实际情况,找到正确路径。

实践对理解与学习的重要性

  1. 行政工作:以当上分管教学的副系主任为例,指出若仅知道条文,没有亲身实践,是无法做好行政工作的。行政工作复杂,需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掌握。

  2. 科研实验:别人发表论文中提到合成超导体的冷却过程,但具体如何冷却(自然冷却、吹风冷却、密闭冷却、液氮冷却等)并未详细说明。科研人员若想重复实验,必须亲自实践,才能准确掌握实验细节。

  3. 论文写作与审稿:看别人在网上发的“看碉堡的路线图”会有不理解的情况,同理,自己写论文时,很多内容审稿人可能看不懂,造成误解。这就需要作者非常小心地向审稿人解释,通过与审稿人的沟通实践,不断完善论文内容,让审稿人准确理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429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