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展基础工作和形成亮点的关系
院系本科教学管理涉及招生、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培训、课程思政、实习实训、培养方案修订、双专业申报等。研究生教育管理涉及招生、培养、课程、学工、毕业、就业等。它既涉及招生、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毕业论文送审等常规的工作,也需要能够产生亮点。现在,很多时候需要填写表格或者提交各种文书材料。比如,要提交学位点评估材料、学科评估材料,院系分管领导需要提交年终述职报告;去校外参加研究生教育研讨会,需要提交教学论文并做报告。这些材料反映的往往不只是常规的工作,更包含工作亮点的呈现。
那么,究竟什么是工作亮点呢?工作亮点就是有别于常规工作的东西,包括有特色的工作实践以及在开展工作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级别的教学项目、荣誉。“有特色的工作实践”既包括高校较早开展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路径探索,也包括院系建立几十个专硕实践基地、举办全国博士生论坛。而产生荣誉,既包括研究生发表顶刊论文、获得“挑战杯”和“互联网+”大赛荣誉,也包括教师获得教学成果奖、评上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获批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项目、发表教学论文、育人事迹被主流媒体报道等。
开展基础工作和形成亮点构成何种关系?开展基础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招生面试、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基础工作,那么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就丢失了。开展基础工作是形成亮点的前提,而形成亮点是开展基础工作的升华。如果没有亮点,那么各种评估材料、述职报告都会显得平淡无奇。
形成亮点的难度
工作亮点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即不是那么容易获得,这样能显示出它的珍贵。对于本科教学管理来说,大多数时间都放在琐碎的事情上,比如听课、修订培养方案、招生,产生亮点难(这句话并不意味着产生不了亮点)。
在研究生教育的语境下,很多听来的或者想到的“有特色的工作实践”较难开展。这值得我们去分析、调研、讨论和探索。
举个例子:有老师在研究生教育研讨会上提到,他们的院系建立了几十个专硕实践基地,专硕必须到校外实习一年才能毕业。这种做法构成了他们人才培养的亮点之一。但细细想来,如果专硕除了上课,都必须到校外实践基地实习一年的话,那学位论文怎么写?能否通过盲审?校内导师是否愿意学生外出实习(而不是在课题组做研究)?
再比如,在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上,有老师提到他们院系的特色做法之一是举办全国博士生论坛。这对提高他们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有正面的作用。而如果别的大学的院系试图把这种特色做法“移植”过去的话,会面临种种困难。比较现实的问题是:需要多少资金?这些资金由谁出?外地高校的研究生为什么会报名参加这个博士生论坛?或者说,这个所谓的“全国博士生论坛”在参会学生方面,有没有广泛性?还是只有同城几所高校的学生参加?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有些院系在暑假组织学生出国研学,这种做法构成了他们人才培养的亮点之一。而如果别的院系试图也开展这样的实践,会面临种种困难。比较现实的问题是:钱究竟由谁来出?如果出国研学的费用由拉来的捐赠覆盖,那么学生倒是愿意去的。而如果钱全部都有学生自己掏,那么学生为何要积极响应?
推动老师去形成亮点,也有一定的困难。原因在于,老师往往忙于各自的教学、科研工作,或者说常规的工作,而没有时间去做一些额外的事。除了“没时间”,“没信心”“不会做”也是原因。
在院系管理层面推动形成亮点
在院系管理层面推动形成亮点,需要在了解一线情况的前提下,形成策略。
要认识到,开展基础工作就像冰川沉在水下的部分,而形成亮点就像冰川负在水上的部分。现实情况是,老师们往往默默无闻地做着常规的工作,这是正常的。如果能花少量时间把自己的工作“升华”一下,那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甚至“画龙点睛”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有时间做积累亮点的工作。在院系管理层面,需要摸清楚各个老师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比如:出版教材对院系教学管理非常重要,也构成教学工作的亮点。为了推动系内教师写教材,一位分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副系主任摸清楚每一位老师的情况,即他们有没有可能产生教材,以及他们在编写教材这件事情上遇到的瓶颈或者说他们需要什么。比如,有的老师临近退休,她编写教材有一种成就感,但她需要课题组研究生作为助教来帮忙,需要向系里申请助教费。有的老师有可能会修订他以前出版的教材,但他需要更多的“工分”来承认他的劳动,他还缺乏出版费。还有的老师准备申报一个侧重立德树人的人才项目,正需要出版教材等方面的积累,但需要系领导给他正面鼓励,并帮忙联系出版社。这位副系主任把情况摸清楚后,开展工作就会顺畅许多。
这位副系主任也明白,推动老师形成亮点并非让所有的老师都来做同样的事、形成同样的进度,而是根据不同老师的特长、积累或者说具体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方向产生亮点。有的老师写教材,有的老师申报课程思政标杆课,有的老师申报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就以申报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为例,他在系内发动后,有几位老师提交了申报材料,参加校内的遴选。虽然某一年只有一位老师获准出校申报,但其他老师已经写出来的申报材料,为下一年的申报打下了基础。
这不是说,他只抓亮点。而是说,他很多时间的确也是花在“默默无闻”的“基础工作”上的;在开展这些基础工作之余,他同时做一些能够出亮点的事。这样,总体上把两方面都兼顾了。
此外,他的电脑里有一个WORD文档。他经常做下来,静下心来梳理、分析:已经实现了什么,下一步需要做什么。被邀请参加教学会议,他会进一步梳理,穿针引线,把故事说出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393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