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理想和现实:矛盾和妥协 精选
2024-1-12 19:54
阅读:9290

微信图片_20240112194907.jpg

每年到了毕业前夕,都会发生导师和学生的“掰扯”——导师说学生没有发表论文,所以不能毕业(本质的原因,是如果学生没有发表论文,导师“无利可图”);学生说他已经找到工作了,并且别的课题组的学生不发论文也能毕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往往会闹得很不开心。

还有的,是学生在递交毕业论文送审稿截止日期的前夕匆忙把论文稿发给导师,使得导师没有时间看。不给送审吧,就怕学生想不开;给送审吧,就怕毕业论文被“枪毙”。思来想去,只能同意送审,结果论文被“枪毙”……

这两个是典型的现象。当然,还有更加隐蔽的情况:学生写出了科研论文稿,但导师以种种理由(或者不说明理由)把论文稿束之高阁,导致学生延期毕业;学生发了论文,但是篇数不够或者影响因子总和不够,导师就拿“系里的规定”作为幌子拒绝研究生申请毕业。但是,这里面没有把话说清楚:达到了系里的发文要求后就能毕业吗?研究生读研,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往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读研一共就三五年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整齐划一地达到同样的高标准吗?如果这样的标准达不到,势必会造成“化学方程式配不平”的现象。造成的结果,可能是研究生毕不了业,可能是师生矛盾激化,可能是研究生很不开心,也有可能是导师把别人的成果“送”给毕不了业的研究生。

总之,很多经验之谈,很多校报报道,很多实验室的先进人物事迹,讨论的是理想化的情况,讨论的是优秀的人,而不涉及常见的不理想的情况,不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

事实上,理想的研究生很少,理想的导师很少,理想的情况(顺利发表论文、毕业、找到好工作)也不多。往往会经历“磨难”。

理想中的研究生,基础扎实、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善始善终。但事实上,“人无完人”。我们不能简单地抱怨说“有很多人根本不适合读研究生”,我们要分门别类地罗列一些现象或者说症结。

比如说——

1)导师让研究生调研文献,来提出科研点子,或者来分析文献中报道了哪几类样品或者哪几种情况。但是初来乍到的研究生一脸懵。

2)导师希望研究生更快地进入科研正轨,但是研究生“有别的任务”,或是担任团学联干部,或是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或是考驾照、教师资格证、会计证……

以上两种情况,说的是研究生进校第一年可能会遇到的情况。

此外,还会出现别的情况。比如:学生吵着要毕业,学生吵着要去国外访学、平时去实习,吵着要到外单位联合培养。想着长假回家探亲,想着寒假里多过一些时间。

再比如,导师抱怨说学生改论文改不了。有的学生会拿着手机去录音;也有的学生在和导师讨论时没有记录,结果还是没有按照导师的要求修改论文。

使得情况更加复杂的,还在于导师本身。

大多数导师都没有学过管理学。管理学中,有很多激励理论,也有路径-目标理论。简而言之,一开始要催着研究生做实验(确保他们进入正轨),后来要跟着研究生做科研,再后来,要放手让研究生做科研。但有很多导师一开始或是说一些“要刻苦努力,想当年我……”之类的话,或是让研究生自己去折腾,去尝试。结果,研究生在第一年得到的都是“废数据”,从而陷入不利的处境(离毕业越来越近,没能及时产出科研成果)。

微信图片_20240112194921.jpg

如果你在一线有深入的实践,就会发现,矛盾之处还有很多。比如说,大学的运行,需要有些研究生担任辅导员、助教、助管。但是你会发现,有些助教、助管的活,就算给钱,都没有人愿意做,原因是这会影响科研(毕业),导师对此也不太支持。这就麻烦了——院系确实需要一些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管,但是不同的岗位陷入“比较”之中,研究生会“挑”。

简而言之,时间是一个固定值,现在毕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活动越来越丰富,在别的方面的要求(比如听报告)也越来越高。这时候,如果一个人什么都做(做科研、听报告、参加各种活动、当助教、参加招生宣传,还要生活),必然会很难搞定所有的事情,甚至会落到“两头不着杠”的下场。

到外面参加教学教育方面的研讨会,很多教学管理者神采奕奕地在台上讲自己对导师、学生的管理经验,遇到什么情况,“一票否决”;遇到别的什么情况,“一票否决”。说起来很轻松。他们还讲解了一些优秀的做法。但这些,都是理想化的展现,或者说“表演”。我想了解的是:研究生教育中有没有痛点和难点?肯定有啊!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说一些宏观的措施(比如“加强讲座”“一票否决”)是容易的,但是问题是:细节在哪里呢?你们毕业论文送盲审是100%通过的吗?通过就好了吗?质量到底怎么样?学生和导师究竟会发生什么矛盾?究竟是如何处理或者化解的?

我曾经在《大学生》《中国研究生》《文汇报》《科技导报》《上海科技报》《上海研究生教育》发表过一些文章,试图条分缕析研究生教育的这个“系统”,试图把事情掰开来说清楚。这方面,我也看到一些微信推文和其他杂志的非虚构报道。但是,很多大学对这样的事情都讳莫如深,不愿意去谈论,不愿意去触及(或者说,避之不及)。

解这方面的“奥秘”有种种方法。一是作为导师,有亲身体验。二是通过导师座谈会、吐槽会了解。三是从别的导师那儿了解。四是从别的学生那儿了解。五是从学工人员那儿了解。六是成为学校研究生教育督导,并参加学校研究生教育大会。七是看报纸杂志,比如《中国研究生》《中国科学报》。八是参加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和别的机构组织的研究生论坛或者导师培训(含网上讲座)。九是跟着报社记者,做相关的选题,参与采访和写作;当然,自己也可以就相关话题调查、写稿、发文。

只要肯实践、肯钻研、勤于写作、敢于写作,这绝对是个富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1764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