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参加2022年博士生工作坊。在座各位有博士生,也有硕士生。
读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办事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能促使学生成长。关于读研,我今天想表达的,简单概括为两点:一是要保持好的心态,二是要注意读研的方法。
首先说心态。学生要把心态放平。读研也就三年、四年或者五年,你不要指望一口气能吃出一个胖子。往往有的同学把读研想得太简单,他们听说别的课题组有学生随便做几下就发表了好文章,还羡慕于有的学生平时经常外出实习还能正常毕业。但事实上,读研不是那么简单,很多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学生一开始立下雄心壮志要怎么怎么,但到后来,事情一拖再拖,连毕业都有问题。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务实”,而不要眼高手低。
“放平心态”不但意味着要“务实”,不要眼高手低,还意味着当自己遇到挫折时,要有很强的抗压能力和调节、适应能力。读研经常会遇到各种挫折,这些挫折包括科研方面的、职业发展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比如,实验做不出、论文被审稿人枪毙、论文被导师束之高阁、导师不让毕业、找工作不顺利,等等。遇到挫折,一方面需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如果是自己能力问题而导致延毕的话,那么三年不行,就读四年,四年不行,就读五年,再不行就先毕业或者结业,以后再申请学位证。
在“读研心态”方面我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我曾经有一个博士生,他本科就读于一所“小学校”,读硕士的学校也一般。来到我的课题组后,他写的论文看起来很好,但是投稿被直接枪毙了——查重没有通过。也有的论文投了几次稿,才得以发表。他参加中期考核之后,回到课题组,嘟嘟囔囔说了一些丧气的话。大意是他和隔壁实验室的同学一起参加了中期考核,评委老师认为隔壁实验室的同学做得不错,但说他的论文并非发在本专业的主流期刊,而且他讲的科研工作是“平行”的几个工作,讲解时过于机械,缺乏逻辑性。
我对他说:一方面,要考虑评委的意见,注意改进(比如他讲解时候的确过于机械);另一方面,还是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好,把文章一篇篇地发出来,以毕业为第一要务。他把后续论文发出,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后来,在参加博士论文预答辩时,他又被批评了——他的博士论文绪论章节长达100多页,有的评委说这会让别人认为他没有科研内容所以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凑字数,还要的评委说他发表好几篇论文,本来博士论文能通过的,但他这么一写,有的外审评委可能会质疑。
遇到这些“不顺心”的事,他“好汉不吃眼前亏”,用两天时间乖乖地把自己花了几个月写的绪论章节删了大半,最终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盲审和答辩,还获得了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也找到了工作。从这个例子可见,学生要多听听别人(特别是老师)的意见,不要一意孤行。而且,在得到批评意见时,要往前面看,多想着自己毕业的大局,以大局为重。
其次,读研要注意方法。读研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读研期间的做科研,包括输入、转化、输出三个环节。输入就是读文献、学习专业知识。转化就是做实验、分析数据或者从事现场调研。输出就是产生科研论文和毕业论文。
这儿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最终评价一名学生是否优秀、能否拿到奖学金、能否毕业的,不是输入和转化,而是输出,尽管输入和转化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二,需要协调好输入、转化、输出的速度和量。读研这几年时间是如此之短,又有明确的输出要求,因此不能只是一味地停留在输入和转化。有的学生一味地读文献,而不及时地做实验,还要的学生光做实验,却不写论文,这都是读研的大忌。
要知道,特别是对于硕士生来说,找工作需要很多时间。找工作就像是钓鱼,你需要知道哪里有鱼,自己要有钓鱼的技能,还要多放鱼钩。找工作也需要进行自我反省,明白自己要找什么样的工作;需要进行“市场调研”,知道有哪些工作岗位;需要有开展工作所需的能力,需要通过自选实习来锻炼和证明自己的能力;还需要多投简历。但做这些事情会和自己做科研、毕业发生时间冲突。
在现实中,有很多学生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他们一会儿考会计证,一会儿考教师资格证,一会儿考驾照,一会儿“刷”大学英语六级成绩,最终连正常毕业都保证不了。这就意味着,需要处理好自身职业发展和完成学业这两者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有所取舍。
刚才讲了“一是要心态,二是要方法”。那么,如果学生走了弯路怎么办?比如:已经看了几百篇文献,而自己的科研进展不理想怎么办?再比如:花了很多时间考公务员,结果没有考上,怎么办?
我想说,人生没有后悔药可以吃。如果这些事情已经发生的话,一是要在实际的安排上进行调整,二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你要想:三年不行,读四年;四年不行,读五年。这不是“躺平”,而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读研期间走了弯路(例如读了很多文献,但没有产出科研成果),但其实自己的“基础”还是在的,自己的付出还是有的。在这个基础上,按照毕业的要求,按照导师的指导,调整用力的方向,“补缺补差”,还是能够走出“迷宫”的。
再比如考公务员失败吧,其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自己在某一方面付出了,虽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但也收获了知识和成长,及时调整之后,自然能找到别的工作。想到这儿,还有什么纠结的呢?
相关专题: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36364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