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lianda 座右铭:胸怀坦荡,刚直不阿,直言相谏,无所畏惧。

博文

江水呜咽,遥祭亡灵! 精选

已有 4059 次阅读 2015-12-31 11:4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东方之星

江水呜咽,遥祭亡灵!

李连达  李贻奎

         东方之星号客轮沉船覆没,442人遇难。江水滔滔,呜咽不止,难慰亲人。

        “调查报告”定性“为突发的特别重大灾难事件”。船长、大副“对极端恶劣天气及其风险认知不足,在紧急情况下应对不力”。有关管理部门“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存在问题”。对43名有关人员给予处分。提出七方面防范及整改措施。

  “调查报告”客观、真实、可信。定性准确,事实清楚,处理得当。

古有“亡羊补牢”之说,查清“亡羊”的原因很重要。但是健全“补牢”的措施更有意义。“调查报告”对沉船的原因、过程、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等多方面问题,有着全面、准确的结论。但是对于抢险、救灾、挽救生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经验、教训、后果等,也应认真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为改进工作,防止悲剧重演奠定基础。

        一、在突发天灾人祸重大事件时,能够快速、高效的动员全国力量,调动千军万马,海陆空立体抢险救灾,特别是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成为救灾主力军,起到决定性作用,功不可没,经验宝贵,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特有的优势,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推广,发扬。

        二、在抢险、救灾中,应“以人为本”,抢救“活人”是首要目的。抢救的指导思想,主要措施,也应以“救人”为首要任务。但在此次救险中,虽有内河,江边等抢救有利条件,但仍有442人遇难,生还者仅12人(有些是自主逃生,被动救出者很少),救生效果令人失望。可能与“国际公认”的“洋理论”有关:强调沉船中有“活人”,扶正船体升出水面,会造成“活人”的二次损伤。因此,要等船内“没有生命迹象”(活人死光后),再扶正船体,可避免“二次损伤”。此理论的实质,首要目的不是“救活人”,而是“捞死人”。活人死光后当然不会再有活人再次损伤。此论是否合理?不敢妄议。但在内河,江边,抢险条件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利用岸边,拖船靠岸,或扶正船体,升出水面,更有利于大量抢险人员登船搜救,可以救出更多幸存者。为什么一定要等人死光后再以捞遗体及善后处理为主?

       此次抢险救灾,在早期救活人方面,贻误战机,目标有误,投入力量不足,不及时,效果甚微,而在中后期打捞遗体,善后处理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收效显著。似有主次不分,轻重缓急,倒置之嫌。

       建议:认真总结抢险救灾,搜救活人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创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救灾指导思想,首要目的,合理措施。抢险救灾的评估,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不是最主要的评价标准,而应以救出多少活人,解决多少问题,减轻灾害到何种程度,才是最可靠的评价标准。

        三、在此次抢险救灾中,明显感到,专业抢险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抢险设备及技术不够先进。距离高效、高速、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抢险队伍,差距较大。在抢险中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早期,救生作用,收效甚微,令人痛心。而大量非专业抢险队伍,特别是解放军,发挥了极大作用。但是非专业抢险队伍不能取代专业队伍的作用,只能在中后期打捞遗体、善后工作及后勤支援工作发挥重大作用,而在早期救生作用有限。正如空军作战,地勤人员及各个部门的支援很重要,但不能取代空中战士,只有专业水平很高的空中战士才是取胜的关键。

        因此,组建高水平的专业抢救队伍,提高质量,扩大数量,增加先进设备,提高技术水平,特别是明确战术指导思想,指挥系统,作战方案,备选方案以及专业与非专业抢险队伍的配合。形成完整、高效、防治兼备的抢险救灾体系,乃当务之急。

        四、建议召开:①有关抢险救灾的政策、法律、行政、组织等方面的经验总结会议。②有关抢险救灾理论性、技术性的学术会议,对天灾人祸发生规律、预防措施,以及灾害发生后的抢险救灾措施等,结合本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创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新理论、新措施。从政策法规,行政组织以及学术上、技术上,制定一套完备的,科学有效的抢险救灾体系,十分重要。

         以上外行意见仅供参考。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5370-947077.html

上一篇:欢迎澳大利亚对300种中药进行研究
下一篇:《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建议
收藏 IP: 114.111.166.*| 热度|

8 杨正瓴 李红雨 蔡小宁 谢平 陈永金 李健 许培扬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7 0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