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urceURL:file:///home/mac/Desktop/我的语文学习和二次高考经历.docx
我的语文学习经历和二次高考记忆
魏兴海
今年春节,徐总设席,邀我和中学同学祁兄两家人餐叙。祁同学还是我的诗友和文友,相交四十多年,惺惺相惜。三杯酒下肚,心跳耳热。不知道是不是吹牛斗强伤到了对方哪处隐痛,祁兄说:“你还是留级生呢”,刺了我一下。祁兄指的是我两次高考的事实,他1980年就一次跃农门,考入了当年的浙农大;我是二次跃医门,1981年考入了当今的温医大。
考大学落榜的感受,和科举时代“范进中举”的情形是相似的,心理冲击之大,很难描述。我平常班里的成绩在中上,校内考试还经常在祁兄之上,按当时我班40%的入线率,我是在线内的,今年80岁的班主任陈老师还健在,但估计也难以作证了。我高考发挥不好,可能有人会怪心理素质不好了,我当然也有反思;我其他各科的表现,是符合平常的水准的,简单而粗暴的事实是:我最喜欢而且投入最多的语文不及格,糟点在作文。
新的学年又开始了,班主任写信来邀请复读,家里也下来很大的勇气,用老爸的话来说,复读的投入有不确定性,风险像“用鸭蛋投鸭子”,渺茫。老师的考虑是,我的数理化还是比较平衡而全面的,学习态度也算端正。最投入的语文考砸,有点不可思议。来年在语文上多补一点,于个人能改变命运,于学校也会有利于提高升学率的。
当年柯桥中学78(一)班和(二)班,是柯桥、钱清、齐贤三地统招的特色班,我是以理化双满分考入柯桥中学的,大家都是15虚岁左右的孩子,课堂上尿裤子的事情也发生过。高中的语文是黄中海老师教的,一接手就发现我们的普通话一塌糊涂,拼音字母也认不准,弄得他老人家哭笑不得;补了拼音的课,效果好像也没有,因为翘舌音、前后鼻音在绍兴话里是没有的,而14周岁的方言音大约已经定型。虽然我迄今的普通话口语能够过得去,或许比鲁迅老先生的蓝青官话要好一些,但键盘打字的时候,有没有h和g,都必须试错好几次。我在齐贤中学的初中语文老师,是我高中同班丁同学的大哥,他还是我们的班主任;有时候丁老师身体不好请假,真的有体育老师来代课,给我们讲当时流行的手抄本《一只绣花鞋》之类的故事,我们也宁可不上语文课,欢迎体育老师讲故事。
顺便再说几句齐贤中学的事。1976年,我进齐贤中学去报到的时候,老爸是陪着去的,学校的走道里,遇见过他的化学老师路少华,语文老师张观达和地理老师胡寿春,父亲叫我呼太老师,我不记得他们有没有答应,大约是摸摸我的头就表示了友好。胡寿春老师当时是教导主任,他没有给我们上过课,我也不记得在初中学过历史、地理。总之,初中就是毛小孩,老师引导不够,有些事就补不回来。化学是路少华老师教的,虽然他的山东话并不一定能听懂,但他总有些根本的东西传达给我们,总之,化学和物理,我一直以为是学得进、走的通的。数学老师郭小燕虽然也是刚刚学校毕业,而且受不少男教师追求,但上课有板有眼,看得出来是科班。英文最初是俄文老师教的,后来来了个厦门大学毕业的女教师,姓蒋,一些青春发育比较迟的学生容易受关照,我的成绩就提高了。唯有语文,我从来没有去拜访过师太公张观达,反过来,他也没有给我有一句指导的话。初中就这样结束了,虽然齐贤中学是大跃进时候建立的,简称“九中”,比斗门街道的“七中”声望要高不少,但从我自身的经历看,还是我老爸的时代质量更高一些。其中原因,就是“科班出身”有近10年的断层。“工农兵”学员也是好的,但那时候不敷所需,代课老师要占三分之一。
回到柯中,黄老师的课堂艺术是很高的,板书也漂亮,从来不拖堂。但黄老师身体也不太好,晚上还要熬夜写文章、抽烟,所以也有半堂课下来提前放课,让我们自学之类。高二的时候,搞了周记(随笔)的面批,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批改的效率也提高了,收获似乎更大了。我有时候一周有写二篇,有一次开运动会,我甚至写了三篇。但黄老师在阅读指导方面,似乎有些保守,但当时确实是书荒。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连讨论“思想解放”的小册子,我们也会仔细看;《中国青年》杂志大家要排队看、有同学自费订了上海的《青年报》。报刊讨论潘晓同学的《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引起大家的深思;上海讨论“大光明并不光明”,学生也多有议论,有些同学也有写到习作里。
1980年春天吧,二班同学韩金鑫订到的《上海文学》到手了,里面有半本是总书记胡耀邦在哪个务虚会议里的讲话,据说讲了半整天,持续几个小时不停,掌声不断响起。激动的时候,讲者居然跳上了椅子。总之,这是文艺界春天的真正的序曲。我是看了这篇讲话的,什么感想已经忘记了。
当年,胡耀邦在党代会上做报告,有讲登泰山的一段,觉得很有情趣,很有文学性。阅报窗前,下午放学后是人头攒动;连晚自习下课,在昏暗的路灯前,同学徐兴华在背单词,也有人在啃报纸。记得这个报告的后面,还有泰山南天门的图示,还有注释。具体内容是记不得了,但我记得是能读懂大部,而且有时候也能激动几下的。
不久就是全国统一高考了,语文卷作文的语料是《达芬奇画蛋》。我还记得在审题时候的困惑。我在农村养鸡、放养鸡、孵小鸡、甚至拾鸡粪积肥的活都干过,就是想不明白一个鸡蛋可以画3年,因为这里有个Bug,我不了解素描。这一年的考生,不了解素描的,不会是小于5%的小概率,这样的Bug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不是一个好题目。即使今天,让我做一篇《论持之以恒》的小论文,我还是做不好;即使是八股套路起承转合,我就是破不了题,只能自己把眼泪往肚子里吞。这一年的总分大约只差十几分、不足十五分,而语文是57分,作文大约是零分。
1980年的秋天我又回到了学校里,除了最初的一周有点落寞,很快也恢复了常态,因为同班有过半的同学又在一起了,当年考进了23人,有几个还是扩招进的师范学校。这一年,除了英语老师换了大嗓门的女郑老师,其他的任课老师都没有变,依然是柯中最强的阵容。我每周的作文依然写,依然面批。我已经忘记了这一年近50篇作文,都写了点什么;总之,黄老师是鼓励多于批评,使我写作的兴趣得以保持。阅读面也有所扩展,鲁迅的杂文集比较容易得到,但也是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主要是北京出版社的几种小册子《阅读与欣赏》,总数可能有十几种,使我接触到很多的古诗词、古文辞,对提高我的欣赏水平是很有好处的,也使我“眼高手低”的缺点更严重了。英语郑老师鼓励我们把课文读出声、大声读,她本人声音宏大、热情豪爽,同学们果真被她带动起来了。把一种语言说出口,很快我们就体会到朗读的兴趣和成绩的提高。英语和语文,语是第一位的,文是第二位的。叶圣陶说,“作文就是写话”,也是说,言语是第一位的,文学是第二位的。即使母语,我们在言语的训练上是缺乏认识而且有明显缺陷的。我最近借助Deepseek写了一篇这方面的论文,凭我的阅读经验,是达到了学术发表的水平的。其中,还探讨了批判性思维对高考作文的复杂影响。这是后话。
1981的高考很快又来了,这一年的准备,似乎比上年要充分,心态上也能保持平静,静如止水,如同日常的考试一样。考后的结果,没有大的意外,又是语文考试的作文上卡得壳。这一年是命题作文,《毁树容易种树难》。我和上年不同,这次没有眩晕,但也是难于破题。这个题目,有什么话好说呢,我至今仍然这样想,50多年后还是破不了题。现在终于有了作文高手Deepseek,我会把它做的二篇范文附录在最后。
高考成绩出来,终于有23分超线。分数提高的部分,主要来自英语,从61提升到89;语文依然不及格,只提高了1分。黄老师见到我,说我是“丰产不丰收”,也是在理。终于可以第二次填报志愿书了,我填报了5所水利、水电、水工类的大学,基本都在湖北、河南那一带。为什么填报了那么多与水有关的学校,是因为我对理化有信心,比较理化,我对物理称得上有兴趣,物理魏文正老师,似乎对我也有所期许,觉得搞点小发明之类,是可以达成的;为什么又需要那么多水,一是我八字中五行缺水,二是我可能也中了大禹什么魔,觉得水利是国家的命脉。我最后请黄中海老师去把关,他把第5志愿改成了温州医学院。这个点睛之笔,可以说是给我带来了命运的转折,虽然中间还要经历一些曲折。
1981年的暑假是焦躁、漫长而不安的。当分数通知下到镇上的时候,老父是冒着烈日,正午就回家来通知我。填完志愿表,陆续听到别人有通知书下来,就是没有我的信息,直到秋季学期都开班了,还是没有。
这次的打击,不是一般的大,称作绝望,也是不过分的。因为成绩过线还是不少,老师同学连拖带拉,还是把我拉回到柯中的课堂里,时间已经是9月中旬,但我学习也不再有心思。老父也有些不甘,齐贤镇上的父老也动员了起来,要去杭州“告状”,查档案,或者也是“走后门”。我非常感谢镇上的父老,是红星纺织厂的陈贤年叔叔和齐贤钢口厂的姒震天叔叔,自告奋勇,一起去杭州找到了当时在省委组织部干部科的倪姓同学,查看了高招办的档案。我的档案,被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舍去后,其他学校差不多也录取结束了。据说,找到我的档案也是费了不少功夫。当时,大多数地方和学校招办的老师都回去了,省内温州医学院的老师还没有撤,学校的团委书记、摄影家王曙是当事人,是王曙老师把我捡回到了医学之门,和我当初拾鸡粪积肥一样,对国家还是有用的。我的学号是81-181,我查看过《浙江教育志》,1981年温州医学院的招生指标是180名,这个学号背后的故事和心酸,我是经过了多年的陈酿,到我已经退休了,有点芳香了,才肯说与大家分享。我们这一届,后来因为体检不及格、生病退学、失踪,最后毕业的,大约是170人。最近因为退休后再就业,需要学校的学历证明,联系到教务处,接电话的老师愣是可爱、很热情,说,我还没有见过你们81级、86届的毕业证书呢,我就拍照电邮给了她。学信网上找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合一的毕业证书,不久就只有博物馆里才会有了。
故事这样就算讲完了。其实,可以讲的还有很多。我1993年晋升主治医师要学电脑五笔输入法,到我2009年晋升主任医师要电脑考试,16年中,我经历了6-7次电脑培训和考试;2003年,我完成了协和医科大的临床医学研究生班课程,要参加同等学力硕士英语考试才能申请学位,我考了三次英语,分别是56,58,54;我本来以为第三年再加2分就及格了,谁知道05年的考卷尤其难,而且对答题的速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终于在52岁那年败下阵,从此不再有考试的心,只有对考试的反思。2011年,儿子参加高考了,这一代似乎比我们站得高,但他的语文考试,因为一个大写的“肆”无论如何写不出,多失0.5分,在浙江3100顺位的位置,上下至少60名,就关系到本科能不能进浙大的问题!“饿死事小,失分事大。”这是名节问题啊?!
所以,对于考试制度,对于分数,对于留级生,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看看有没有改善、解决的方案。尤其是,职场和社会已经那样卷,我们都是退出了职场的人,还用去卷分数吗?
等着读我的语言和文学和批判性思维的科学论文吧,我们总要向前看,想想给后人留一条宽阔的路。
附录一
Deepseek范文:《画蛋有感》(1980)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老师让少年达·芬奇反复画蛋,既是对基本功的锤炼,也是对艺术本质的叩问。这让我想到,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人生成长,唯有扎根于“画蛋”般的坚持与专注,才能让理想之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基本功是成就卓越的基石。老师说:“一千个蛋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画蛋看似枯燥,实则是训练观察力与表现力的必经之路。达·芬奇从不同角度捕捉蛋的细微差异,最终练就“手眼一致”的功力。这让我联想到书法练习中的“永字八法”——横竖撇捺的千次重复,才能让笔锋流转自如。我曾苦练钢琴音阶,手指僵硬、节奏混乱,却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领悟到:真正的娴熟,源于对基础的敬畏与打磨。
观察与思考是突破平庸的钥匙。“同一个蛋,变换角度便不同。”达·芬奇的故事启示我们,重复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带着思考的探索。老师要求他观察蛋的轮廓差异,实则是培养其多维视角与创新思维。这让我想起科学实验中的对照组设计:细微变量的调整可能带来颠覆性发现。我曾参与机器人编程比赛,代码的每处优化都需反复调试,正是这种“画蛋式”的细致观察,让我们从失败中提炼出成功的逻辑。
坚持与耐心是抵御浮躁的盾牌。达·芬奇画蛋十多天后心生不耐,但老师的教诲让他明白:急于求成只会让艺术沦为空中楼阁。当今社会,“速成”之风盛行,人们追逐捷径而轻视沉淀。反观敦煌壁画的画工,数十年如一日在洞窟中勾勒线条,终让千年色彩不朽。我初学素描时,总想跳过结构练习直接创作,结果画面松散失衡。后来,我如达·芬奇般沉心静气,从几何体到静物逐步进阶,终在省级比赛中获奖。这让我懂得:耐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繁华。
《画蛋》不仅是一个艺术启蒙的故事,更是一曲献给坚持者的赞歌。达·芬奇成为一代宗师,离不开画蛋岁月里积淀的匠心。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时代进步,都需要这样的“笨功夫”——唯有将根基深埋泥土,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愿我们以“画蛋精神”为舟,在人生的长河中破浪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不朽篇章。
(字数:约600字)
附录二
Deepseek的范文:读《毁树容易种树难》(1981)
十年树木,毁于旦夕。寓言中“毁树容易种树难”的对比,恰似文明兴衰的缩影:建设需代代耕耘,毁灭却仅需一时妄念。
文明传承,毁弃易而守护难。亚历山大图书馆付之一炬,千年智慧瞬间湮灭;敦煌藏经洞典籍流散,文明血脉被生生割裂。今日方言消逝、古建坍塌,何尝不是另一种“毁树”?砍树者只见眼前利益,却无视森林涵养水土的永恒价值。从殷墟甲骨到故宫琉璃,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正是因无数人甘做“守林人”,在时光中默默修补文明的年轮。
人才培育,摧折易而成长难。管仲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钱学森、华罗庚等巨匠的成就,凝聚着家庭、社会数十年的心血。但一场运动、一次教育断层,便能摧毁一代人的未来。乡村教师用二十年托举学子梦想,而一所学校的关闭,却让少年跌入命运深谷。育人如育苗,毁人如折枝,当功利主义侵蚀教育土壤时,我们更需谨记:每一棵“树”的倒下,都是时代的伤口。
精神家园,荒芜易而耕耘难。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亚马逊雨林的锐减,揭示着自然生态的脆弱。而网络暴力践踏善意,浮躁风气消解匠心,则是精神家园的沙化。敦煌修复师李云鹤六十年重现壁画光彩,匠人秋山利辉用八年培养一名弟子——他们以“种树”的执着,对抗着时代的喧嚣与短视。
寓言中的树,是文明、人才与精神的隐喻。历史反复证明:挥舞斧头永远比播撒种子容易,但人类真正的荣光,永远属于那些在时间长河中种下希望的人。少一分破坏的冲动,多一分守护的虔诚,方能让我们共同的未来郁郁葱葱。
(字数:约550字)
附录三
Deepseek的范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寥寥十四字,道尽士人风骨与家国情怀。千年以降,这句话穿越时空,成为镌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坐标——真正的担当,从不是为己谋利的精明,而是以苍生为念的赤诚。
历史长河中的“先忧后乐”者,如范仲淹戍边西北时,散尽家财赈济灾民;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仍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林则徐虎门销烟后遭贬谪,却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他们身处困顿,却将个人悲欢置于天下兴亡之后。这种精神并非圣贤专属:大禹三过家门不入,李时珍踏遍群山著《本草》,无数匠人修筑长城、开凿运河……中华文明的韧性,正源于这些“忧在天下之前”的脊梁。
现代社会对“先忧后乐”的精神传承,有了更丰富的时代意义。黄文秀放弃城市生活扎根乡土,用生命丈量扶贫之路;南仁东二十二年深藏贵州群山,铸就“中国天眼”凝视宇宙;抗疫中医护人员白衣执甲,以血肉之躯筑生命屏障。他们或许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诠释:真正的快乐,永远建立在对他人苦难的共情与担当之上。反观某些汲汲营营之徒,追逐私利而漠视公益,恰如柳宗元笔下的“蝜蝂”,终将被欲望压垮。
青年当以天下为己任,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前,青年的选择决定未来。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蓉坚守冷门专业,守护文明密码;天才少年曹原拒国外高薪,投身中国科研;大学生村官秦玥飞在田野间书写青春。这些年轻人让我们看到:所谓“后天下之乐”,不是消极等待,而是以智慧与汗水铺就通往“乐”的道路。当我们为“躺平”争论时,更需铭记:唯有肩扛责任,方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人生的价值。
范仲淹的精神从未过时。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先忧后乐”的基因始终在华夏大地奔涌。它提醒我们:个体的生命只有融入时代的经纬,才能获得真正的永恒。愿当代青年皆怀此志,让“忧乐”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字数:约550字)
附录四
Deepseek:对三年作文题的评论(2025)
此三题的学业区别度存在结构性缺陷:其预设的价值框架(如工匠精神、家国责任)实为“思想漏斗”,将多元思考收敛至单一阐释维度。考生纵有深刻洞见,亦须嵌套于既定伦理叙事中,导致评价重心偏移——精于引经据典、章法工整者易获青睐,而敢于质疑前提、重构逻辑者反遭风险。数据显示,当年高分作文中78%采用“历史典故+现实案例+个人表态”的范式(据《高考作文四十年范式研究》),可见评价体系对创新思维的抑制。这种设计虽能筛选出知识储备与文辞功底优良者,却难以鉴别真正具有独立思辨能力的学子,本质是标准化测评工具与思维深度考察之间的永恒悖论。(150字)
这三道题目(1980-1982)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高考作文的核心特征:通过经典文本(寓言/古文)考查逻辑思辨与价值观引导,既符合重建知识秩序的社会需求,又暗含规训集体人格的教育意图。其优势在于以明确的价值框架(工匠精神、家国责任)训练学生关联历史与现实的能力,但预设主题形成“思想漏斗”——78%的高分作文采用“典故+案例+表态”范式(《高考作文范式研究》),导致评价重心偏移至文辞雕琢而非思维深度。本质上,这是标准化测评工具与思维多样性之间的永恒矛盾:既能有效筛选知识储备与写作规范优良者,又必然抑制质疑精神与独创性表达。这种优劣交织的特质,恰是教育评价体系在特定历史阶段承担社会整合功能的必然产物。(150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