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文字失去神圣性:从敬惜字纸到信息垃圾的文明悖论
古人将字纸投入"敬字亭"焚化的仪式,承载着对文字的宗教式敬畏。这种敬畏源于竹简时代"学富五车"的物质局限,更根植于"文以载道"的精神信仰。而今出版业日均千余种新书问世,字纸堆砌成山,文明却陷入空前悖论:技术消弭了载体的稀缺性,却让文字的神圣性在信息洪流中支离破碎。
资本逻辑催生的出版垃圾,本质是文化祛魅的必然产物。当文字沦为流量工具,出版商追逐10万+的爆款密码,自媒体编织情绪泡沫,经典文本被解构成碎片化符号。这种异化背后,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全面碾压。我们不再相信文字能"究天人之际",只关心它能否带来即时快感与商业变现。
但文明的困境恰是重生的契机。敦煌藏经洞的经卷因稀缺而珍贵,数字时代的文字则因过剩需要重塑价值尺度。当ChatGPT能日产百万字时,真正的文明突围不在于生产更多文字,而在于重建文字与人性的深度联结——让每个字符重新成为思想的容器,而非数据的尘埃。
2025-3-1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