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当学术失去“粗粒感”
刚才和群里Acta Geotechnica 杂志主编吴伟教授交流,他指出某出版社旗下的几本期刊已经开始用出版社内部的编辑人员代替传统的主编和编辑。这些内部编辑人员主要用AI根据数据库邀请审稿人并根据审稿人意见做出决定。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向主编们需求帮助。信息技术对出版业的冲击巨大,未来何去何从尚属未知。
我觉着AI对出版业的冲击可能只是开始,未来可能不需要那么多编辑人员了,AI能不能取代审稿人,也未可知。更重要的是AI未来有可能成为作者。那时不仅对出版业,而是对整个科研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
举个例子,就我个人的体会,就学术讨论而言,ChatGPT 要比Deepseek 似乎相对更冷静,客观一点。Deepseek 的“情商”看起来更高,它更会迎合你顺着你说话,这其实显示了它更高的智能。但在学术讨论中,无论是ChatGPT还是Deepseek这种"看人说人话,看鬼说鬼话"的做法都是有害的。
1.答案来得太容易了,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的进步都是螺旋式上升的,都伴随着不断的挫败和困惑,才迫使人们进行不断的深度思考。注意,人类思考的模式和AI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是小数据高智能算法,而AI是大数据相对低智能算法。不断失败对人类的深度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2.AI给出的批评远远不够。学术论文所展示的创新观点,论证方法等优点固然重要,但这些成果经历了哪些失败通常作者是不写到论文里面去的,而这些失败的经验教训却是科技进步最重要的基础。论文里不体现这些,AI学习的时候自然不知道。这是AI很少有Critical comments 的原因。
3.AI成为作者的深远冲击。一旦AI 成为了作者,其实就工作量而言现在AI已经是多半个作者了。那么谁来评判AI工作?也要AI去评审?那么原创性如何评判,会不会造成一种AI圈子虚假繁荣,制造垃圾的局面?从而人类最终成为看客。
最后,讲个小故事,最近有朋友说,你写了那么多随笔,为什么不往文学杂志投?有一天心血来潮,我真的向自己小时候的文学殿堂期刊比如《收获》,《散文》,《十月》,《读者》等投了几篇稿件。投之前我非常忐忑,总觉着自己写得这儿也不好,那儿也不行。于是我就用Deepseek 把其中一篇润色了一番,看起来流畅舒服多了。经过大概两个月的等待,就在我快把这件事忘掉的时候,其中一个杂志的编辑竟然给我回信了,结果是我的三篇稿件中没被润色的一篇经过修改有可能会被接收,而润色的那篇,编辑的意见是:我们更喜欢带有粗粒感的作品。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善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2836-150745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