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勇
除了KPI,我们还有野心吗? 精选
2025-10-23 05:02
阅读:6160

除了KPI,我们还有野心吗?

前几天和一位访问博士生开会。按惯例,我每两周和学生讨论一次研究进展。两周前,我们基于他在国内的实验结果,碰撞出了一个我认为极具潜力、甚至可能开创新领域的想法。那一刻,我直觉告诉我,这条路虽然艰难,但若能坚持下去,前方一定是广阔天地。

然而两周后再次meeting,学生并无新的进展。这在意料之中——因为这个方向确实难,需要扎实的数学功底,而对一个工科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硬仗。但让我意外的是,他对我说:“老师,我都博士二年级了,还来得及去学这些数学理论吗?”

我沉默了一会儿。其实每当有学生来我组访学,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当有一天你离开现在导师的团队和平台,你还能做什么?还能生存下去吗?”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残酷,却是所有科研人——无论教授、副教授、讲师,还是博士生——迟早都要面对的现实。

的确,我们都有自己的KPI。博士生需要在博士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这是他们的“硬指标”,无可厚非。但我更想问的是:除了KPI,我们还有野心吗?

这里的“野心”不是贬义词。它可以理解为“初心”,或“理想”。是那种驱动你在无人问津的夜里仍然推敲公式、在实验失败后仍然满怀热情的内在力量。我们是否还保留着那份对真理、对未知的渴望?

我常对我的博士生说,我们这个组做研究的宗旨就两条:死磕,硬刚。死磕什么?死磕科研里的硬骨头。好做的题,别人早就做完了。重复做、换汤不换药地做,没有意义。我们要敢于啃最难的,去挑战看似不可能的。因为只有经历过脱胎换骨的过程,你才能拥有别人无法取代的价值——而这,正是抵御“学术内卷”的唯一方式。

否则,如果只是机械地卷KPI,总有一天泡沫会破,而你可能仍然一无所有。

我时常和学生开玩笑说:“现在的你们其实很幸运,因为在你们最黄金的年纪,遇到了一个自认为正处在职业巅峰期的导师。”这当然带着几分自嘲,但也是我的真心话。我希望他们明白——科研不仅是工作,更是一种修行。要迎难而上,要不忘初心,要有野心。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善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2836-1507038.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