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cq45 心静似水,容纳百川;雨水交融,普天同乐

博文

标书歌解析(1):找准问题定方向 精选

已有 9114 次阅读 2013-2-13 18:20 |个人分类:基金申请|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标书歌, 找准问题定方向

  

 

    2012-2-12,为了帮助年轻的科研新兵写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标书,我仿照清朝汪昂编撰的《汤头歌》,以顺口溜的形式写了一首《标书歌》(每句7个字,4句一段话,共14段话,392个字。每段话分别表示在标书撰写中需要注意的的一类事项),并上传科学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536655.html)。

现在离3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上交的最后截止日期,仅有30多天的时间,又到了每年一度国基金申请的最后冲刺阶段。作为国基金的申请者,我曾先后中标7项国基金(在研2项);作为通讯评审专家,10多年来我一直参加国基金各类项目的评审。标书歌写进了本人的基金申请的经验、教训、体会和观点。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标书歌,我将依次解析每段话的具体含义,希望对基金申请人最后完善标书有点裨益。

标书歌

1找准问题定方向

找准问题定方向,挖山不止愚公先,克服困难不动摇,不达目的誓不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了获得基金资助,课题的立题依据必须充分。这就要求拟开展的研究一定要有意义、有需求、有创新、有假说和前期实验基础。例如,某一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极低,目前的治疗方法效果极佳,这样拟开展有关疾病的研究就价值不大,因此不会得到资助。再如,如果申请人提不出具有创新性的假说,虽有假说但无支撑的实验结果,也不能得到资助。反过来,则容易获得基金的资助。

 开展卓有成效的科研实践和取得一定科研成果(例如,论文、专利等),是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和前提。很难设想,一个没有科研实践和科研成果的人会获得基金的资助。为了获得科研成果,我们就必须瞄准学科的前沿急待解决的科技关键,找准问题,明确方向,积极实践。科研方向一旦确定下来,不要轻易变动。一个人工作的时间也就几十年,在科研方面真正做好一两件事情,也就不虚度此生了。第二军医大学的孙学军教授,独树一帜,从1997年以来一直潜心研究氢气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在相应研究领域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只要我们坚持稳定的科研方向,不断和最新国际研究成果(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和碰撞,就会产生更多的学术火花,发表更多的相关论文,这样申报基金的中标可能性就会加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率,前些年一般在10%-15%,现在已提高到20%左右。尽管这样,每年中标的幸运儿还是少数人。有些人申报连续几年未中标,就丧失信心,进而放弃申报。显然,这种做法不妥。因为申报就有可能中标,反之则与基金资助无缘。只要我们象愚公移山一样,锲而不舍,年年申报,并根据评审意见不断改进,终会修成正果的。科学网有许多博友发表博文,记录自己五年炼一剑甚至十年炼一剑的故事。记得我头两个中标的课题,都是连续5年申报,才获成功。后来,由于科研方向稳定,每年都有2-5SCI收录论文发表,本课题组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走上年年都有收获的良性循环轨道。

     总之,锲而不舍愚公志,坚持数年抱金砖。

 

 

                 

 

 

附:每期“标书歌解析”的链接

 

(1)找准问题定方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661605.html

(2)题目醒目夺眼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662111

(3)字斟句酌写摘要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662786

(4)创新科研生命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663257.html



基金申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051-661605.html

上一篇:精忠报国赤子心
下一篇:人间仙境在海南 -为张玉秀老师”神奇的海南分界洲岛”配诗
收藏 IP: 221.212.59.*| 热度|

10 李竞 陆俊茜 余世锋 陈建伟 王世山 唐小卿 吴锦宇 王亮 谢海霞 ahsy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