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1:
当光标在"致谢"二字后闪烁,恍然惊觉这方寸屏幕竟盛放着三载春秋的重量。实验室的3090服务器仍在低吟,散热风扇的震颤与窗外渐明的天光交织成破晓的韵律。此刻回溯科研长河,方悟得学术之旅原是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修行——那些在循环移位窗口间跳动的权重,何尝不是我们在时空矩阵中寻觅真理的轨迹,每一次焦点的偏移都在记忆编码里镌刻下思想的年轮。
提笔至此,方觉学术研究从来不是独行者的苦旅。三年前埋首推导的学子不会预见,那些在傅里叶域演算的深夜,终将化作频域图谱上的星群;那些与相关滤波器博弈的黎明,会在时-空约束中结晶成算法的诗意。当最后一个参数收敛于论文终章,方才懂得:最精妙的公式,终究抵不过导师批注笔迹里流淌的师道传承;最严谨的实验,终难比拟同窗共饮咖啡时碰撞的思维星火。
云山苍苍,师道如铸。恩师陈颖频教授,您以学术为熔炉,将晦涩的理论锻造成破雾之刃。研途至暗时刻,是您执傅里叶之密钥,为我开启频域的月光之门。您亲手绘制的傅里叶域计算流程图,不仅破解了频域转换的数学困局,更镌刻着"化繁为简"的科研哲思。白炽灯下,您将快速傅里叶变换拆解成九连环般的数学拼图:从空域采样到频域点乘,从能量守恒到相位校准,每个公式都闪耀着拓扑学的诗意。而今论文里的循环移位算法,正如莫比乌斯环般自证其道——您批注的"频域即彼岸",不仅解开了数学的纽结,更让我顿悟:科研的至臻境界,是在时空坐标系中寻找思维的非线性跃迁。当相关滤波研究迎来破晓,您"历史样本当如青铜铭文"的妙喻,让算法在时光沉淀中焕发新生。您传授的不仅是目标跟踪的算法奥义,更是"治学如琢玉,九分雕琢留一分天然"的科研心法。今朝论文付梓,方识师者匠心:严谨为刻刀,将璞石灵感雕琢成器;远见作炬火,引我拨开迷雾见月明。这篇发表于JCR一区刊物的研究,承载着您"自古人生于世,须有一计之能;我辈既务斯业,便当专心用功;以后名扬四海,根据即在年轻。"的学术理念。
江河浩浩,共燃星槎。实验室的3090服务器记得,我们曾以代码为琴键,在数据的五线谱上奏响科研狂想曲。感谢赖子师兄在我科研启蒙期的倾囊相授,您手把手带我跑通第一个目标跟踪项目时的场景犹在眼前。致谢沈金荣、胡浩荣二位师弟,实验室704的深夜交响曲中,CUDA内核的争论声与玉兰花开竟谱成交响,我们逐行注释代码,将晦涩的报错日志翻译成科研叙事。每周三云端相聚的腾讯会议,俨然化作量子纠缠的平行实验室——共享屏幕上的算法流图与聊天框跃动的公式,在虚拟空间织就跨维度的科研神经网络。这方永不掉线的学术宇宙,我们以比特为舟,在信息熵的海洋中协同探索,虽隔屏幕,然思维同频。
青山未老,薪火长明。实验室的代码终将迭代,但那些与星辰对话的岁月,那些被算法点亮的深夜,早已化作生命年轮中最璀璨的印记。那个将名字写入国家数据库的少年,你可知这不仅是学术的浪漫?当百年后数据洪流漫过今朝,这份论文将成为数字敦煌的经卷,永恒镌刻着赤子心光。
今当远行,临屏执笔。恩师的批注红笔、同窗的debug日志,将在记忆硬盘中永恒并行。人工智能的星河征途里,我愿永怀赤子之心——让算法既有傅里叶变换的理性优雅,亦葆相关滤波的岁月温度。正如芙蓉湖畔年年盛放的凤凰花,科研的火种,终将在传承中绽放新的光年。
致谢2:
致谢,宛若论文之终章,然人生之篇章仍需挥毫续写。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世界没有那么多来日方长,我们穷极一生追求的自由和快乐,原来从一开始就拥有了。只是我们都忙着寻找,却忘了停下来感受。有些东西要靠失去,才能证明它的珍贵。目光所及,皆是回忆。纵有万般遗憾与不舍,恐言语难以尽述其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由衷感谢我的导师陈颖频老师。半师半友半倾心,半慕半尊半倾心。老师的治学严谨,不仅让我学到专业的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一周两次的组会,既有引领的智慧,又有随行的温暖。假如我能矗立浪尖,是您给了我击浪的勇气。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但您一定是我最崇拜的老师。恩师之教诲,如明灯指引,助我于混沌中寻得方向,于彷徨中坚定信念。恩师之提携,如登高望远,助我于平凡中窥见不凡,于渺小中成就伟大。师泽若水,润物无声;师泽如山,微以致远。愿恩师学术之树常青,桃李满天下,身心康泰,万事顺遂。
遇良师如沐春风,得良友如饮甘霖。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锦上添花易,患难与共难。感谢室友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一起过生日,一起吃夜宵,一起去健身,一起去看海。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段共度的青春岁月,将永远铭刻于心,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感谢工位1016、1019的好兄弟们带我上荣耀,带我打羽毛球,怀念和你们并肩作战的时光。虽然你们天天质疑嘲笑我,但不影响我的伟大。我们虽各奔前程,但情谊长存。感谢课题组每一位同学的付出,高强度的组会让我们无所畏惧。我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课题,却始终互相帮助,一起前行。感谢各位能包容我不完善的心性,见证了彼此的成长,感恩所有的相遇。
其实,所谓真正的告别,没有长亭古道,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也就是在这样一个正午之后,有些人,有些事情,就留在回忆里了。
终有告别的一天,各位怀念的,也不是那个时候旖旎的风光,而是风光中经历过这件事的每一个人;难以忘怀的也不是那个时候的光阴,而是自己青春时期的热爱。
行至此处,终是走向人生岔路。一路所遇,皆为欢喜。愿所有的别离都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遇。书上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书上还说了:人生何处不相逢。祝我们前程似锦,再相逢依旧如故。
树高千尺,根深沃土。二十余载求学路,风雨兼程,幸得家人相伴。是你们用无私的爱与支持,托起了我的梦想,筑起了我前行的基石。祝愿我的家人们身体健康,平安喜乐。
写尽千山,落笔是你。青春,或许会随着时间流逝,但那些属于你的瞬间,早已刻在心底,成为我生命中最美的风景。把你写进我的毕业论文,在国家数据库永久保存,是我在学生时代给你最后的浪漫。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生活不需要比别人过得好,但一定要比以前过得好。人生最幸福的事,不是活得像别人,而是在努力之后,活得更像自己。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烟火人间,各有遗憾。今天比昨天好,这就是希望。
鲜衣怒马,不负韶华。最后,感谢那个平凡但不曾放弃的自己,感谢那个不完美但勇敢的自己。彼时的少年站在成长的巅峰,回首来时,满路崎岖,早已鲜花盛开。愿我恒守本真,永远积极向上,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向往自由,永远豪情满怀。各花各有各花香,长路漫漫亦璀璨。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再见了,县前直街36号。
致谢3: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乙巳蛇年戊寅月雨水,我的硕士论文终于推进到致谢这一部分,此刻我的内心是遗憾与收获并存。回首这三年,感觉时间过得如此之快,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亦如高山大川,绵延不绝。这三年来,我最应当感谢的,是我的两位导师——张华林老师与陈颖频老师。你们两个无论是传道,还是授业与解惑出发,都无愧于师者这两个字。这三年来,学生的生活与学术都让你们两个费心了!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葛洪·抱朴子》
遥想壬寅年我刚调剂到我们学校的时候,我并不开心,因为我自认为我的成绩远不止如此,我付出的努力也是远大于当时的选择的。在选择张老师作为我的导师后,我更是对前路产生了困惑,因为自己并没有接触过嵌入式,没有专业基础。而张老师在审视过我的情况后,暑假便将我带到“信号与图像处理课题组”学习。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老师也几次问过我的意见,帮我找寻自己想做的方向。虽然我最后选择了计算机视觉领域,但张老师仍是我的引路人,仍是我学术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跟随陈老师的学习中,陈老师教会我的太多。老师不止一次以身证道,人永远是要靠自己,命可以信,但不可以认。无论是我还是昌徽的论文,我们都是从一区开始投。我曾问过自己,我们做的微小的工作是否能得到审稿人的青睐,中不了不是浪费时间吗?但是陈老师数次和我聊过,我们的方向的难度是旁人不能理解、难以突破的,但是凭借着我组三年以来持续性的阅读领域前沿文章,一步步推导数学公式,终做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我们是值得一区的。虽然最后我们组还是未获得一区的桂冠,但是一路走来的风景不失为一种收获。学生也想分别对两位老师说一些话,希望张老师能注意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希望陈老师能多一点生活,劳逸结合,学术有的是机会做,idea总会出现。正所谓: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以后的道,我相信两位老师一定能继续坚持,继续追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写到此处,我很开心,开心的是三年来身边朋友不少。室友袁磊、宋豪杰两个虽是2021级的学生,但是他们在我的学术道路中也给予了许多帮助。我相信豪杰一定能在深大如期博士毕业,袁磊在国企内一定如鱼得水。和我同级的刘滨,虽是隔壁课题组的,但是我们无话不谈,亲同父子。1013工位的各位,你们远比我努力,远比我勤奋,你们一定能成功的。徐晓佳、孟文浩、王战仁、李志明,祝你们各自能申请上心仪学校的博士,学术道路一片平坦;刘滨、刁宜良、陈奕良,祝你们工作顺利,万事顺意。多年以后,如若再见,我们再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最后,在此再附上诗词两首,送给自己,更送给阅读我这篇论文的读者。
诗一如下: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为《长白山诗词选》所作七绝二首》
词一如下: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场读罢飞头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