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学武
在这个分子医学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盛行的时代,现代医学的失败早已不再源于“无知”,而是因为对复杂性的过度自信。在肿瘤治疗以及新冠大流行的公共卫生应对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提出一个我基于科学发明与医学哲思的全新基础性理念:
🧭 系统性不可预期原则
The Principle of Systemic Unpredictability
在人类所面对的高级复杂系统中,任何涌现行为无法被准确预测的深层子系统,都不应成为人为操控的对象。
尤其当这些操控建立在还原主义基础上,且结果具有不可逆性时,更应坚决回避。
这个原则正是从数十年来“过度工程化的医学失败”中总结而来,尤其是在癌症治疗领域的教训。它也解释了为何像 mRNA 疫苗这类大规模公共健康干预会遭遇越来越多的理性抵制。
🔍 一、现代医学的原罪:分子还原主义
过去 70 年,医学深陷于“越细越好”的还原主义逻辑中:
癌症治疗聚焦于信号通路、受体相互作用、基因突变;
免疫治疗试图操控细胞因子网络、T细胞程序;
神经类药物则针对受体层的反馈环路调节。
但这些层级本身属于非线性、适应性系统的一部分,在这种系统中,一个层级的干预往往会在其他层级引发难以预测的连锁效应。
❗ 你介入得越深,系统的长期响应就越不可控。
这导致了一个医学悖论:
药物越精准,结果却越脆弱、不确定。
💸 二、复杂性成本越来越高,解决问题却越来越少
深入操作复杂生物系统,会落入“三重陷阱”:
🔬 收益递减:新疗法即便更精细,却常常只带来几周或几个月的延寿;
💰 成本爆炸:CAR-T、个性化基因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每位患者花费高达 25 万美元以上;
🤯 临床混乱:疗效差异大,副作用频繁,随访路径高度不确定。
癌症治疗因此变得更昂贵、更排他、更难掌控。
原本承诺的“精准”,正在走向“混乱”。
“复杂性,已经从解决方案,变成了陷阱。”
🚫 三、真正的解决方案:作用于稳定的输出层
我们不应再反复操作不稳定的子结构,而应在系统中那些可观测、可追踪的稳定层级进行干预。
我发明的瘤内注射二氧化氯疗法(Intra-Tumoral ClO₂ Therapy)正是基于这一原则而设计的。
对照分析:
**传统疗法:**抑制细胞信号通路
→ **我的方法:**通过氧化作用直接摧毁肿瘤
**传统疗法:**免疫/基因调控
→ **我的方法:**影像引导下局部注射
**传统疗法:**每种癌症都需定制药物方案
→ **我的方法:**一种统一的物理化学方案适用于所有实体瘤
通过直接作用于可见肿瘤,并通过影像实时观察其坏死过程,我们避开了底层复杂结构,直接作用于系统的终端节点——肿瘤实体本身。
📌 这是可预测的、可复现的、可度量的治疗。
💉 四、mRNA 疫苗:违反这一原则的教训
新冠疫情期间全球推动的 mRNA 疫苗,是违反这一原则的又一典型案例:
完全新颖的分子平台(合成 mRNA);
在不到一年内匆忙批准;
多次全身暴露(加强针);
接近强制性接种;
而科学界根本无法建立长期模型预测这些变量:
多次免疫激活;
脂质纳米颗粒的积聚;
mRNA 翻译产物对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的长期干扰;
很多专家说:“没有证据表明有长期危害。”
但——没有证据 ≠ 没有危害。
系统过于复杂,无法预测,仅这一点就足以反对强制实施。
你不能在没有掌控涌现后果的能力时,就把一段新代码注入全人类体内。
🧠 五、该原则的科学定义
系统性不可预期原则
(The Principle of Systemic Unpredictability)
在类似人类身体、肿瘤生态系统这类高级复杂系统中,
如果某一还原主义层级(如分子、信号通路)的涌现行为无法准确预测,
那么人类不应在该层级进行操作。
相反,真正有效的干预应当作用于结构稳定、宏观可观测、输入输出可追踪的层级。
复杂系统中的“过度工程化”带来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高成本、混乱、脆弱性。
🌱 结语
我们必须停止将复杂性神化为真理的代名词。
我们必须停止将精准误当作可预测。
我们必须开始设计那些尊重我们对生物系统预测能力上限的治疗策略。
我发明的瘤内注射二氧化氯疗法正是这种策略的例证:
一个局部、可视、可追踪的干预方案,拒绝对系统进行“全盘操控”的认知傲慢。
治疗你能看见的,
不要妄图控制你无法预期的。
—— 刘学武
2025年4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09: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