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
互联网时代的学校学习
2015-1-4 05:02
阅读:2916

一个美国人说,当我们在今天互联网时代还沿用一个教师顶起一门课来的做法,那就太落伍了,而且他说这个落伍都落到外星人那里去了。他的意思是地球人比外星人更先进?我不知道。不过,对于他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再赞同还靠着一个人顶起一门课的说法,我也是有同感的。

他的意思可能是说,到了互联网时代,大学里的课程主要不是由老师来讲,而是学生自己学习,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对于刚进大学的新鲜人来说,这是可行的吗?估计有不少人认为,要做到这样很难,学生负担和压力都很大。或许确实如此,但学生靠自己学习并非完全做不到。

按说,高中生进入了大学,大学课本上的那些概念、定义、定理等应该在理解上不存在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就拿数学分析来说,虽然那种靠伊普西隆ε 和代尔塔δ 之类的定义来说,对于刚进大学的高中毕业生来说,最初要去弄懂它们肯定是要费点劲的。但是,如果通过自己的刻苦和努力,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理解。当然,这其中需要老师的帮助,但老师完全可以只做个扶助,或者做个引导,最终的学习完全能够靠自己来进行。在进入微分之后,后面的学习如果依靠学生自己,也是可以完成的。当然,前提是学生必须自己得特别刻苦,特点努力,特点有个自觉性和主动性。如果没有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有老师讲课也够呛。

学生讨论的前提,是自己主动的思考。完全依赖老师,不可能有自己主动的思考,而且那样的讨论也只能停留在肤浅的程度上,没有什么意义。问题在于,怎么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那就得靠我们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丢弃由老师在课堂上一讲就是好几十分钟这样的模式。

这里做一个假设,或许这个的假设并不成熟,但不妨可以在这里试着讨论一下。我们让学生在数学分析的第一课上,先了解极限的定义是什么。对于第一次接触伊普斯隆ε和代尔塔δ的学生们来说,肯定相当困难。但老师可以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这个定义,然后再由老师适当地做一些解释。解释之后,再让学生来读。在老师做过必要的解释之后,学生们应该在理解上会减少不少困难。那么再请学生们认真去读这个定义,并做相关求极限的习题。通过习题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因为极限定义是数学分析最基础的定义,所以多花些时间是值得的。在求极限的过程中,引进学生的讨论,主要是讨论各种求极限习题的解法。为什么要这样解?这样解的道理是什么?再问为什么可以那样解?那样解的道理又在哪里?当极限的定义弄清楚之后,后面再学无穷大、无穷小、函数的连续性、导数等概念就应该好学多了。至少后来,我自己在学柯西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时,基本就是自学的。

因为有了互联网,学生了解各种参考资料的渠道就相当多了。而且,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也可以在网上找到不少。这样,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中,有相当多的一些可能就没有必要了。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会大大减少讲课的时间,也会提高上课的效率。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学生必须自己努力。学生越自觉,老师花在讲课上的时间就会越少,而老师用来回答学生问题的时间就会增加,这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也符合教学的规律。

问题是,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更自觉更主动呢?至少对学生要立规矩,不能任由学生自己放纵自己。老师要严格管理,规矩就是规矩,没人能例外。现在不是没规矩,但执行得不严格。当然,在鼓励学生更主动更自觉的学习时,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更科学、更有效。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照着课本推导定理,或者演习例题,比起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来要困难得多,功夫也要下得多。但这样的学习方法才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更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至于文史哲方面的课,老师更不需要长篇大论的满堂灌了。中国字虽然说都认得,可是要弄懂其中更多的意思也不容易,但不是完全做不到。正如我们学外语时,当遇到一个较长的、一层一层复合句套叠的句子时,我们能怎么办?除了一遍一遍反复地诵读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一遍一遍地读长句子,可能开始还不会马上弄明白,但读着读着,句子中的主句与从句的关系就能搞明白一点了。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整句子的意思也就能弄清楚了。外语如此,汉语又何尝不是如此。老师在这里的作用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了,而主要在于学习知识的方法,对知识所包括的内涵的扩展,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兴趣。过去我们总去问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什么?即问他们为什么学习。然后,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几乎都是功利性的。如为了上一个好大学,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做人上人等。即使在文革中所谓为革命而学习,也是一种功利性的回答。其实,人们学习最大的动力就是兴趣。觉得学习这个东西好玩,有意思,人们就会有动力去学。人们为此投入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值,有什么痛苦。除此之外的其他动力似乎都是不能持久的。

所以,老师鼓励学生讨论也好,思考也罢,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讨论这样的问题,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让他们有兴趣去做这样的事。如果学生本身没有兴趣,要么是老师工作没做到位,要么就是这个学生的兴趣压根就不在这个领域内。如果是后面这样的情况,那老师的作用就是劝这样的学生放弃这个领域,干点什么别的去吧。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懋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8176-85619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