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以身作则,顺其自然—我的育儿观 精选

已有 8245 次阅读 2014-1-1 08: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以身作则,顺其自然—我的育儿观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经常看到我们周围的小学生周末从武汉一些地方“培优”回来,家长疲惫无奈的表情实在令人同情。有人告诉我,实在不愿意送孩子去这么远的地方培优,劳民伤财。“从众心理”驱使城里很多家长追逐这种“培优”,并期望通过这种培优让孩子们赢在起线上。现在城里那些年轻家长和中老年爷爷奶奶们整天围着孩子转,他们几乎牺牲了自己的业余爱好和生活,乐此不疲。这是因为当下我们这个社会有一个响亮口号:决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对这句某些人看起来“挺有道理”的话狠之入骨。因为,这种“起跑线”理论牺牲了孩子的童真,泯灭了小孩的“天性”,摧残了孩子的身体,当然一起受罪的还有陪伴他们的整个家庭。试想那些参与培优的老师们除了能为孩子提前教一点应试知识外,难道他们还具有“启蒙”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真本领和功夫?

“赢在起跑线”理论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实际。试想大家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在那儿?按照“起跑线”逻辑与我们大家对当下我国教育体制的认识和批评,似乎给人一种“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感觉。因为,我们一些有点权术和钱财家庭的家长们选择将他们的孩子们送到欧美国家读书,他们赢在起跑线的位置可是在远离祖国的他乡。因此,那种要让孩子们“赢在起跑线”上的认识既不符合逻辑,也违背人才发展成长的客观规律。

这让我想起今年暑假我们在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一件事。儿子合作的一位台湾国立大学知名教授(他正在MIT访问)请我们吃饭,期间聊天时他说计划将小孩送到波士顿上小学。因为,他们两口子欣赏美国那种开放式和无为而治的教育氛围,让孩子“顺其自然”,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理念和环境。我很赞成他们夫妇的认识和决定。我们的“起跑线”理论演绎的社会上广泛“培优之风”将对我们基础教育致命打击,此风不灭,天理难容,“钱学森之问”就是永远找不到正确答案的无解之问。为此,我在博友蓝尤钊的博文“我该如何培养我的下一代”的评论中写下:“以身作则,顺其自然”,这就是这篇博文选题的来源。

有人谈到高考结果时,总认为农村孩子考不过城里孩子,使得我们一些名牌大学为了体现公平公正,不得不专门拿出少许招生名额“关照”农村生源孩子。这种“关照”还被某些城里家长认为不公平。其实,我们农村孩子并不需要这种“关照”,我们需要教育资源公平公正分配,让我们在享受基本相同教育资源条件下进行公平竞争。据说北京市一所名牌中学政府年投资是多所农村中学的无数倍,而以应试为主的高考又迎合了现在城里这种培优之风。试想我们那时候(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什么农村和城里孩子学习之间差距不大呢?因为那时候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差别较小。我记得上世纪50年代上小学时作为农村小学音乐课就有脚踏式风琴。实际上,人生下来并没有太多差别,那种“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世袭论调只是嘲笑那些玩弄权术的人。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以我大学同班同学为例,当年我们班大约1/3同学来自农村,其中几位来之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一位来自高干家庭。时间是检验“血统论”效果最公正公平的判官。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班同学无论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或者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无论在职时还是退休后“状态”差别并不明显。我们那些学问大家中没有产生出“学二代,学三代”的大有人在。

我们还是回到孩子培养话题,以我亲身经历为例来说明。我的兄弟姊妹孩子中大多属于上世纪80后,外甥女中也有90后。在我们六个兄弟姊妹的后代中,我们三个兄弟继承了刘家的优良家风,生活虽不富足,但家庭和谐快乐。除了小弟儿子(小侄子)明年高考外(201910月将赴英国留学),3个后辈都考上了大学。他们大学毕业后工作学习都很出色,有的个人创业当老板,有的在大学当教授。令我三兄弟感到骄傲。然而三个妹妹家里小孩(我的外甥和外甥女)表现就与他们各自家风有关。其中二妹家风欠佳,我父亲当年就反对这门亲事,主要是二妹夫表现令我们失望,也苦了我的二妹。所以,他的两个儿女一个小学毕业,一个初中勉强毕业就外出闯荡。其中外甥和他父亲一样,原来也是一身毛病,在我们耐心教育和帮助下,总算改邪归正,现在表现很不错。大妹和小妹家里虽然经济状况也不算好,属于贫寒家庭,但家风积极向上,分别有一个外甥女考上大学,其中大妹的大学毕业女儿已经是省城一个中学老师。

最值得赞扬的是我小妹的女儿,90后外甥女。小妹两口子家庭负担较重,上有年老父母,下有自己2个小孩。因此,很早两口子就到广东打工,距今已有20个年头。大多数年份只有春节回来几天,有几年春节也在广东打工地度过。外甥女从小学5年级开始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我要求小妹和妹夫,安心在外面打工赚钱,同时要经常给外甥女打电话交流,暑假要她到他们打工地度过,其中也来过我们这儿。此外,我还要求妹夫注意自己的形象,尽量改掉身上一些小毛病。他听从了我的建议,彻底改掉了原来身上一些不良习惯,成了一个对家庭负责人的好男人。去年春节来拜年,小妹说妹夫有一次晚上捡到7000元钱及时归还失主。对此我大加赞扬,说这是你们家庭的正能量,我们就是要“穷的干净”(深圳捡到11万现金交还失主女士的话)。春节期间,外甥们来拜年,只要我在家就会向他们 “痛说革命家史”及我们这一辈努力奋斗的“光荣历史”。宣传外公(我的父亲)“无论什么朝代,有本事,勤做事的人终究不会吃亏”的箴言及外婆当年对我说的“只要你能考上大学,我要饭也要供你读书”的感人肺腑的经典话语。

我记得小时候,大姑就经常给我们“述说”他们那一辈艰苦奋斗史,历数奶奶如何艰难地将他们拉扯大。后来大姑看到我们先后考上大学,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这种“崇尚读书、勤奋做事、正直做人”的刘家家风一直传承后辈。我们这些舅舅和叔叔伯伯就是利用这些家史中的“正能量”激发后辈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和家庭有用的人。90后外甥女不负众望,初中毕业考到县里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然后又顺利考上华中师范大学。在中考和高考过程中全部是她自己独来独往,很是潇洒。为了将来适应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大学期间除了努力完成本校大学课程外,还牺牲了几年的双休日独自决定到武汉大学选修一个专业课程。所以,在她最近就业面试时一次就被广州某企业录用。

我儿子中学之前我们经济比较困难。因为,我们一直要负担老家父母生活,有时还要关照生活困难的妹妹,加上那时候收入也不高。在我的记忆里,儿子从来就没有什么零花钱。在儿子发小中,我们生活水平应该属于中等。尽管我当时每年都要带学生去北戴河实习,儿子在小学之前阶段并没有机会去北京,直到小学期间才第一次去北京玩。那时我的小弟也大学毕业,家里负担稍微有点减轻。儿子高中也是在一所区里中学,离家比较远,从来是自己骑自行车去上学。寒来暑往,三年中儿子学习成绩慢慢上升。在我的记忆里,我好像从来没有过问过他的学习成绩,家长会主要由我夫人参加。当然,由于我外出时间不多,在家里有足够时间陪伴儿子成长,一家三口生活虽不富足,但其乐融融。

当然,我也尽其所能支持儿子全面发展,例如让儿子参与接待我的合作伙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Hansen教授,给他提供英语交流机会。让他多接触我的同事和学生中的佼佼者,让他感受做学问虽然清苦但也苦中有乐。我们也支持儿子在大学期间协助班上组织各项有益活动,例如他负责组织与学校外教梅森教授座谈,武汉市广播电台音乐主播讲解古典音乐活动等。大学期间,儿子兴趣广泛,积极主动阅读大量英文通讯学科资料,并在“电脑报”,“电脑爱好者杂志”和“电脑商情报”公开发表了10多篇科技情报类文章,累计获得了“不菲”稿费。这些文化艺术与科技活动激发了他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为他后来前往海外独立学习与科研奠定了基础,目前已经是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研究助理教授(20199月已被国内一所重点大学全职引进)。儿子反复强调不让我多说他的事情,就此打住。

我始终认为,家庭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影响所起作用要比学校及社会大得多。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是这个道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最主要是家长及相关成年亲属自己身上体现的“正气”。我的同事中有一对极其普通的家长(没有令人羡慕的高职称和其它荣誉光环),但是他们有一双学习出色的儿女。有人向他们取经,家长回答说:我们在家里能做的就是营造一个“温馨家庭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虽不富足,但心身愉快。

 

20131213日初稿,201411完稿,2019117日稍作补充修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754735.html

上一篇:谈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下一篇:“听我讲那过去的事情”— 纪念开博两周年
收藏 IP: 111.172.34.*| 热度|

40 叶春浓 白图格吉扎布 王春艳 罗汉江 褚昭明 王浩 徐耀 郭胜锋 王哲 李健 李土荣 王国强 王明明 李斌 肖振亚 韩枫 杨顺楷 唐凌峰 武夷山 王启云 樊晓英 王嘉文 王恪铭 强涛 周立刚 丁大勇 吴斌 李宇斌 孙东科 张仁勤 李帮建 李莉 施玉梅 武丰豪 wgq3867 yunmu happyspoon biofans htli ilovelife36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