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江西省吉安县永阳中学1965届高中毕业60周年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今年是我高中毕业暨大学入学60周年。去年10月9-12日我们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母校(1975年从北京迁至武汉办学)提前一年举行了大学入学60周年纪念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我特地撰文《夕阳无限好,晚霞很美丽——庆祝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勘探系65级入学60周年活动记实,2024年10月21日科学网》做了报道。今年上半年,家住老家吉安的以彭同学为主的几个长期热心服务同学策划,提出在国庆长假结束后的9号在老家吉安市举办“庆祝永阳中学1965届高中毕业60周年”活动,希望全年级各位老同学们依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家里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出席,并欢迎携家人参加,他们的建议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响应。我及时表达了热烈响应的意愿,并明确表示,如果届时没有特别事情,我和夫人(永阳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一定按时出席这次意义深远的聚会。我们班家住长沙的王同学,也是我们年级唯一的一个“厅官”同样积极响应,他在电话中表示如果身体状况许可一定参加,并表示同学聚会经费他来承担。王同学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没有一点官架子,我在相关文章中介绍过他的励志经历。我曾经多次因公出差长沙,得到他们全家的热情招待,我很感动。早年王同学有一次陪同湖南省委一位领导出差路径吉安短暂停留,他特地向领导请假,邀请在吉安工作同学相聚,了却同学之间多年的思念之情。这次王同学由于突发身体不适未能前来参加聚会,我们和他都深感遗憾,祝他早日康复。
我的高中江西省吉安县永阳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农村中学,至今不到70年。永阳中学创办于1957年,办学成果一炮打响。文化大革命前的三届高中毕业学生(即1963,1964,1965)高考成绩一路飙升。1963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就产生了江西省文科状元曾宪水以及多位国内名牌大学学生。1964年第二届和我们1965年第三届各有一位考上清华大学,其中我们这一届升学率高达约88%,其中重点大学(指1960年国家首批64所重点大学)占考上大学的学生比例约43%,高考成绩位居当年江西省第四名。取得如此骄人的高考业绩,除了同学们学习刻苦努力外,主要是学校拥有由一支高水平,对学生极其负责任的教师队伍。近日乘高中毕业60周年之际,多位同学微信回忆高中时的学习场景,感慨万千。清华大学的张同学回忆语文老师刘光俊先生当年的教学风格时说:“听刘老师上课像在诗歌童话里听故事,精彩绝伦,大气磅礴,感染力强。非常受用。请转达我对刘老师的问候。”中国人民大学肖同学说:“刘老师年近九十,真正的长寿老人啦!我们高中老师都很不错,在那个年代非常敬业,刘老师最为突出,所以给我们的印象特别优秀尤其难忘。”在我的记忆中,数学老师饶孝本先生和物理老师于明华先生当年上课没有讲稿,只用一页纸包上几支粉笔走上讲台侃侃而讲,此情此景,恍如昨日涌现眼前。于老师曾经对我说:“有人到学校告状,说我上课不用讲稿是备课不认真,实际上头天晚上我都将相关内容牢记于心中。”有了如此水平高且认真负责的教师群体,我们永阳中学取得如此辉煌的高考成绩就不足为奇了。为此,于老师曾经感叹,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永阳中学将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高考业绩,为吉安县革命老区广大农民子弟“鲤鱼跳龙门”做出功德盖世的贡献。
由于国庆节日刚过,我们8号预订的候补票没有拿到,只好乘9号早晨高铁从武汉出发,11时许到达吉安西站,然后直接打的到聚会现场。这次出席聚会同学有25位,年龄位于1944年至1948年之间,其中以1945年和1946年出生同学为主。从省外专程回来参加聚会活动的有三人:从美国德州奥斯丁回来的王同学,从昆明回来的龚同学和我。由于全年级同学中有部分同学近些年境况不详,例如现在打10年前我编制印刷的“吉安县永阳中学高中同学毕业50周年纪念画册”中的电话号码已经有多人的电话没有人接了,但愿这些同学生活依旧,安然无恙。这也显示此次毕业60周年聚会与10年前毕业50周年境况大不相同,意义重大。2015年参加聚会活动人数达60人,超过全体健在同学的三分之二,时隔10年,出席人数锐减,真是不服老不行啊!在人生的长河中,10年时间不长不短,能来25个同学已经很不容易了。去年我们大学同学聚会也只有20个同学参加,然而,全年级同学有130多人,比我们高中年级多了40多人。
聚会活动在愉快的往事回忆中度过,大家畅谈快乐有趣的高中学习生活故事和晚年生活感悟。在吉安市人大专委会领导岗位上退休的匡同学依然兴致勃勃地谈起高中一年级我父亲给我买的一双时髦皮鞋的往事,这双皮鞋羡煞他也!因为,当年大多数同学一般都是穿家里母亲做的布鞋或廉价的球鞋。当年我父亲尚未辞职回家,他是一名公社干部,每月有38月工资。显然,这是父亲省吃俭用给我买过的迄今为止最奢华的一双皮鞋,让匡同学记了60多年。据此,匡同学感叹地说,当年我们只有好好读书,才能以后穿得起皮鞋,否则回家种地就只能穿布鞋或草鞋了。南开大学毕业的刘同学和我之间有点陈年旧事。文化大革命中他从天津骑一辆破旧自行车来我所在的北京地质学院玩,我乘机学习骑自行车,不料将这辆本就“铃铛不响,其它都响”的自行车弄坏了,他告诉我,回去后因为此事受到有关领导严厉批评,真是有点对不住他了。刘同学还告诉大家,今年他因肠梗阻动过三次大手术,似有劫后余生之感。为此,他大发感慨,激动地对大家说,“经历这三次大手术,相当于与死神过招多次,我现在什么事情都看开了。”他以亲身经历给我们宣传心态对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
我们这些80老翁们(参与聚会的只有一个女同学)聚会活动谈话主题难免聚焦到晚年健康话题。前面提到的随儿女定居美国德州奥斯丁的王同学依然精神矍铄,腰板挺直,近几年他几乎每年回国1次,由于他专业能力过硬,至今还在相关单位现场或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发挥余热。我笑称王同学,病毒对你的身体似乎“刀枪不入”,他酒照喝,烟照抽,然而,身体倍棒,精神状态极佳。王同学一个人回国长途跋涉从不用儿女陪伴,独来独往,让我们这些同龄人羡慕不已。那位和我小学、初中、高中同班学习12年的胡同学,由于大女儿在北京工作生活,多年来他们老俩口几乎每年都要去北京大女儿家过年,谈起此事,他略带调侃口吻说,说是去过年,其实就是给他们做年饭。
老同学聚会大家回首往事别有一番情趣。网络上对于同学聚会的意义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其实,我一贯认为,同学聚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必强求,参与自由,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和行为。例如我的大学年级5个班,我们班先后聚会12次(包括2017年和2024年两次年级聚会),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只缺1人,即2015年入学50周年的济南聚会,最少当属2024年在武汉母校聚会只有5人,每次聚会家属们都积极参加,彰显了全班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然而,年级有一个班似乎从来没有聚会过。我见过网上一幅初中毕业80周年同学聚会合影,照片中全班只剩两位96岁耄耋老翁亲切交谈,多么温馨感人画面。所以,这次聚会还有同学建议5年后我们再聚,我盛赞这种乐天派同学的精神状态。其实,对于我们这些退休老人们,尽量将每一天活出自己该有的样子是硬道理,旁人说什么并不重要。
祝愿我的高中老师和同学及他们的家庭,幸福,安康,快乐!
2025年10月12日于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南望山庄寓所
2025年10月20日提交科学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50661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