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生
回忆我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工作时光 精选
2025-10-13 07:41
阅读:3275

回忆我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工作时光

——纪念高中毕业暨大学入学60周年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往事并不如烟。1991年我所在的应用地球物理系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对全系二级机构实行重大改革,新成立了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简称研究所)和应用地球物理开发部(简称开发部),加上原有的应用地球物理教研室,形成了“教学、科研、开发”俗称的三支队伍。据我揣测,开发部是为了适应当时国家高等教育产业化趋势而成立。因为当时系里有的教师从一些石油地质勘探单位拿到一些经费额度较大的生产项目,其中尤其以大地电磁和重力方法的项目最多。所以,系领导决定,由系副主任袁照令挂帅,抽调教研室一批年富力强的精兵强将,以重力,磁法,电法(大地电磁)学科为主教师成立开发部。在开发部使命期间完成了诸多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技项目,为国家能源勘查做出了贡献,是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图1)。

然而研究所则有所不同,显然属于一个系里不太受到重视的“面子工程”机构。因为,在研究所的创始成员中主要以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为主,只有少数几个年轻教师属于点缀(图2)。例如最年轻的张双喜几年后就去香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加盟武汉大学,近年在武汉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岗位上退休。张双喜在香港大学读博期间曾经促成他的导师,香港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地球科学系陈龙生教授邀请我去香港大学访问交流一个月,并承担我在此期间的费用。此后我还和陈龙生教授一起出席在新加坡召开的“Joint AOGS1ST Annual Meeting & 2ND APHW Conference学术会议并作专题报告及应邀参加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立10周年庆祝活动,并主持专题讨论会。我真诚感谢张双喜教授给我“搭桥”,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为我服务大学教育提供借鉴《刘庆生,我与香港大学教授的交往纪实,2012年12月30日科学网》(图3)。

大概在1993年底至1994年初,研究所几位老教师先后退休,系里决定调整补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我的日记显示,1994年3月4日上午研究所开会讨论相关事宜,这表示,此时我已经属于研究所的一名正式成员。当时我正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业项目,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开始发表学术论文,科学研究正处于“高歌猛进”状态。也许系里以此为由决定调我到研究所工作,当时,尽管我心里不太情愿,但是我并没有向领导流露出消极情绪。我奉行“大学教师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理念和行为服从系里决定。调到研究所工作,离开教学一线,我和学生之间互不了解,对我招收研究生有点影响。其实如果研究生参与我的科研项目既减轻了我的负担,学生又得到科学研究训练,属于双赢结局。事实也是如此,尽管我1992年晋升副教授,然而,由于系里安排的本科教学工作较少,一直没有招到研究生。后来尽管我的科研成果丰硕,学校还是以我没有指导过硕士研究生为由没有及时批准我的博士生导师资格。

在研究所工作虽然对我招收研究生有所影响,因为科研项目的大小事情都必须自己亲力亲为,稍微劳累一点。然而,事情总有另一面,我可以集中精力和时间从事我感兴趣的科学研究。这期间我在“矿物岩石磁性基础理论及应用”两个方向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1、大陆地壳磁性结构,尤其是中国东部大陆下地壳磁性结构与深部地球动力学关系,这是我与学校岩石学、地球化学与构造地质学多位著名教授长期合作的研究方向。2、油气藏中烃微渗漏的磁效应,这是我与一些石油地勘单位科技人员合作的研究方向。前者属于固体地球科学基础研究,后者属于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在条件合适时可以尝试为“高精度磁测寻找油气藏”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我后期还开展了“城市化过程的环境磁效应”方向研究。在研究所期间,我有充足时间承担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多个基金项目:一般项目,重点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项目,有的考核项目评为优秀,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图4)。在此期间,我还应Hansen教授邀请访问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地质研究中心和Kern教授邀请访问德国基尔大学岩石矿物研究所高温高压实验室(图5)。

在研究所期间,我出席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并作报告: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际学术讨论会(1995年8月)(图6);中国地球物理年会(1995年10月30-11月3日);第四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1997年4月11日)(图7);全国“三磁”学术讨论会(1997年10月30-11月1日)(图8);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会(1997年11月2-7日)(图9);中国中央造山带国际会议(1998年10月18-23日)(图10);中国地球物理年会(1999年10月19-23日)。在研究所的4-5年时间里,我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25篇,专著一部(刘庆生,微磁方法寻找油气藏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中国地质出版社,1996年),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这些成果为我1997年顺利晋升教授职称以及后续科学研究和产出更多高水平科学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9年应用地球物理系更名为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简称地空学院)。在地空学院成立大会上,我应邀代表教师发言,阐述我对成立地空学院意义的认识。同时学院撤销了研究所和开发部,我重回教研室拾起教鞭为1997级地球物理专业学生主讲“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课程。2001年这一届学生中就有两个学生选择读我的硕士研究生,其中一人为免试。我有幸见证了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落幕”,也算是一件难忘的趣事。其实,作为一个大学教师,科学研究属于本质工作范畴。正如我在一些文章中说:“大学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所以,在欧美大学的院系中一般并不设置独立的“研究机构”,当然,大学设置的研究机构比较普遍(相当于我国大学的二级机构),一般大学的院系会有一定数量科研编制人员。目前我国一些重点大学教师队伍结构也逐渐采取欧美大学办学模式,体现了我国大学办学的国际化。

我的科学研究始终得到国内外诸多同行的支持和帮助,我在专著“微磁方法寻找油气藏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前言的致谢中列出了部分同行名单。此外,我在文章《感恩学术路上多位前辈师长,2018年8月10日科学网》表达了令我崇敬的诸多前辈师长、同辈同行、晚辈同行和学生的感激之情,这确是发自我内心的真情实感(图11)。

2025年10月1日策划,2025年10月13日提交科学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505692.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