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生
大学要保护宽容善待教师和学生 ——读《教泽孺子牛》有感 精选
2025-9-15 07:21
阅读:459

大学要保护宽容善待教师和学生

——读《教泽孺子牛》有感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在庆祝中国地质大学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北京)分别出版了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素心若雪,壮志如山——纪念高元贵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和《教泽孺子牛》(地质出版社,2024年11月。)两部文集合计收录了学校教职员工和校友188篇文章和诗词,深切怀念这位在北京地质学院-湖北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创建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高元贵院长。高院长主政中国地质大学18年,其中1958至1963年期间同时兼任党委书记,他为学校建设发展呕心沥血,是地大人心中不朽的丰碑。两部文集内容丰富,作者中既有学校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老教授,老干部,也有大量长期践行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风的教师和职员。我的长篇文章“大学校长楷模——我们敬爱的高元贵院长”收录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出版的《素心若雪,壮志如山——纪念高元贵院长》(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第20-40页。)

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出版的《教泽孺子牛》文集中有若干文章介绍高元贵院长保护学生和教师的温馨往事,其中两篇文章介绍了当年受到高院长保护学生的故事。两个学生当年也许在某些场合发言中出现了被认为不合时宜的“不当言论”,面临处分的境地。此时,高院长展现了一个老革命家的宽阔胸怀,使得两个学生免遭处分,顺利完成学业参加工作,其中叶大年校友后来由于为国家地质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而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当叶大年后来去看望高院长,提起当年保护他的往事时说:“没有高院长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就不知会有什么遭遇。”此时已经高龄的高院长依然精神矍铄,回忆当年往事时说“谈不上保护啊,我觉的不到20岁的娃娃,讨论时说话是认识问题,我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叶大年,他是保护我的恩人》(教泽孺子牛,地质出版社,2024年12月第212页)。

在面对一个更为棘手学生的“不当言论”时,高院长显示出高超的育人才华和艺术,既坚持原则,又无比关爱。这个学生的“不当言论”已经引起上级主管部门的注意,要求学校严肃处理。此时的高院长并没有立即对这位学生简单做出处分了事,而是一方面向上级领导据理力争,做出解释。另一方面,高院长以极大的耐心给学生做工作,让他做出深刻检讨,最后这位学生顺利毕业分配参加工作。高院长在说到处理这个棘手学生的事情时饱含深情地说:“(处分学生)关系到一个年轻人一辈子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其家人、同学、朋友和社会的影响,还是(应该)以教育为主啊。”《周汉民,贯彻“高教六十条”后的教学新貌》(教泽孺子牛,地质出版社,2024年12月第85-94页)。

   此外,在两本文集中师生员工回忆了大量高院长主政期间爱护教师,保护教师,发挥教师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积极作用的温馨往事。那张广泛流传的“三个老人逛校园”的照片展现了高元贵院长和学校两个知名老教授袁见齐先生和杨遵仪先生之间的纯洁友情。三个老人年龄相仿,从照片中看不到院长与教授之间的上下级关系,而是知心朋友关系。长期以来,高院长与学校教职员工打成一片,以至于学校教职员工给他起了一个雅号“高老夫子”《陶世龙,“高老夫子”的遐思》(教泽孺子牛,地质出版社,第12-17页)。平日里,高院长中午他和普通教师一样在学校食堂用餐(高院长家住城里,每天早出晚归),有时还会应邀去教职工家里吃顿便饭,例如一碗白菜丝面条《贾苓希,难忘的几件“小事”》(教泽孺子牛,地质出版社,2024年12月,第36页)。高院长保护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王鸿祯先生的事迹是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故事。王鸿祯先生1947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1950年担任北京大学秘书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1983年出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王鸿祯先生在1957年那场政治风暴中受到处分,被撤销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职务。1958年高元贵院长上任伊始就找王先生做工作,叫他放下思想包袱,专心做好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中,高院长在他自身陷入困境时还委托他人转告正在打扫厕所卫生,接受劳动改造的王先生,“代我转告王鸿祯先生,现在是动荡年代。告诉他,要正确对待动荡年代发生的一切。要经得起运动的考验,要看得开,切勿干傻事啊。”《吴瑞堂,高院长托我给动荡年代中的某人捎口信》(教泽孺子牛,地质出版社,2024年12月,第174-176页)。王鸿祯先生在他的文章《敬怀高元贵院长》(教泽孺子牛,地质出版社,2024年12月,第3-4页)中说:“高院长的后半生完全致力于地质事业,且于1958年起与北京地质学院相终始。在此期间,我备受温煦,从而知所以自励和自持。高院长到地质学院,正当“左”的路线再度风靡,知识分子政策遭到严重干扰之时。高院长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在知识分子问题上能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力保护,悉心疏导,信属不易,弥觉可敬。”

我们敬佩高元贵院长对待学生出现“不当言论”的宽阔胸怀。正如高院长说:“我觉的不到20岁的娃娃,讨论时说话是认识问题。”我们的大学生来到学校本该就是接受知识,接受教育,接受大学知名教授的“传道,授业,解惑。”大学生正是在这些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独立思考意识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处于成长成熟阶段。因此,当学生在一些场合,包括书面与口语表达中出现与当时不合时宜现象时,将考验我们的大学教师和干部,尤其是政工干部的政策水平、智慧与情怀,不应简单处分了事,而是向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做出解释。况且,这类“错误”表达也会受到时间的检验,也许当时的错误言论后来被时间证明正确,这类现象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并不鲜见。

高院长关怀师生的往事不胜枚举。例如刚看到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指1960-1962年)入学的我们地球物理勘探系1965届校友“石油拓荒者”感人肺腑的微信,“当时由于粮食定量不够,校领导提出:不要到操场运动,减少能量消耗,在宿舍看书。”彰显了以高元贵院长为首的学校领导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的理念与情操。愿我们大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充满阳光、自信和快乐,让他们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环境中逐渐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家庭负责任的栋梁之材。

2025年9月15日提交科学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501972.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