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生
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学术荣誉称号? 精选
2025-8-4 07:04
阅读:1770

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学术荣誉称号?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众所周知,我国学术界存在由官方制定的诸多学术荣誉称号,俗称帽子。然而,帽子种类虽多,学者们还是会依据它们的含金量将帽子分成几类:小帽子,中帽子,大帽子。许多学术机构将帽子与学者收入直接挂钩,导致帽子拥有一些功利色彩,竞争激烈。尽管国家有关部门“破唯”雷声大,采取措施不少,然而似乎收效甚微。我们有的学者没有认真评估自己的条件(主要是成果的水平)盲目申请帽子,从而造成学术界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卷”。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学术界这类由学术荣誉称号引起的“卷”,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话题。例如,拿到帽子的人会认为这是国家对他们长期艰苦奋斗及取得科技成果的承认并希望他们再接再厉继续努力,为国家科技创新做贡献。没拿上帽子的人中会有人埋怨同行专家对他的评审可能存在不公正不公平。显然,我们也有许多学者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合申请这类荣誉称号,所以对他们而言不存在申报帽子带来的“卷”。我自己也曾经历过2次“帽子”申报过程,其中一次属于校外机构邀请,显然,两次均为成功。它让我清醒认识到,自己并不适合申报帽子而“及时止损”。因此,我认为只要我们的青年学者秉承量力而行,客观、理性地对待荣誉称号,我们就可以做到不因申报帽子带来的“卷”给我们的心身健康和家庭生活带来过多负面影响。

最近有人告诉我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学术大腕对一个已经戴上学术大帽子的学者还在繁忙地出席各种学术会议时对他说:“你现在还在外面跑呀!”大腕的意思是你已经拿到一顶大帽子了,该歇歇脚了,将学术研究的步伐放慢一点,享受大帽子带来的“红利”。我想学术大腕的话似乎接地气,并无不妥,合情合理。然而我认为,对于那些科学热情浓郁的学者,通常不会因为戴上了一顶学术帽子而“歇脚”,因为,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刘庆生,科学研究是一种生活方式,2012年8月27日科学网》。想当年,我们多少学者为科学献身,例如数学家陈景润,陆家曦及“潜力股人才楷模”张益唐等。这些科学家成名之前似乎看不到“功名利禄”招致的“卷”,他们的“卷”主要属于科学问题带给他们的“困惑”及生活中的窘境。我自己作为一位大学普通教师也是如此,在职时几乎没有节假日,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例如当下学术界戏称为交往的手段之一“掼蛋”),只要不出差,基本上都在办公室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你说为什么?我也说不清。因为,无论晋升职称过程中经历的不顺,还是申请项目失利及论文遭拒和各种原因偶遇的不爽,似乎并没有对我的正常工作生活状态带来多大的“打击”。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一学校举行新年团拜活动结束后我照例到办公室做事,碰到学校一位副校长(原来我们的系主任),他对我说:“小刘,怎么大年初一还到办公室?”我回答:“团拜结束后回到家里没有什么事,还不如到办公室呆着。”

面对上述学术大腕对帽子学者的灵魂拷问,我的理解是:虽然没有学术帽子竞争的压力,有的学术会议该去还得去,当然心理状态和目的稍有不同而已。1、帽子人才继续参与相关学术活动带有“支持”会议主办方的性质,否则人家会认为你戴上帽子后开始摆谱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在学术界的声誉。2、需要继续通过学术会议展示团队的最新科技成果,为团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发展做贡献。3,巩固加强提升在圈内的江湖地位和影响力,为学术上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所以,我调侃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还有一位牛人学者对一个刚获得学术帽子年轻人说:“你现在应该踏踏实实地做点事情了。”这位牛人学者是圈内德高望重的学术大咖,非常惜才,很欣赏这位青年教授的学问风格和已经取得的学术成就。我为这位学术牛人对青年学者给予的殷切期望深受感动。我揣测牛人学者的本意至少有两点值得深思和点赞:第一、“你现在可以踏踏实实地做点事了吧。”彰显了牛人学者的科学理性务实态度。这也表明大佬们也非常重视这个学术界的荣誉称号(俗称大帽子),毕竟能够获得这顶帽子某种程度上表明学术同行对学者此前获得成果水平的认可与褒奖。此外,牛人学者也许认为,能够获批这个大帽子项目的多数青年学者前期还是需要拼成果数量,所以,一定程度的浮躁情绪在所难免。第二、表明老科学家们确实希望那些已经获得大帽子人才项目的青年学者能够利用国家给予的巨额经费产出一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为国争光。正如一位获得大帽子人才项目的青年学者坦言,“我该沉下心来做点有意义的研究了。”我也相信一些已经获得学术荣誉称号的学者也确实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的科学研究”(我一个社会公益报告题目)。这从近年国家基金委开展的“国家基金青A项目”中期评估结果中部分项目成果丰硕而获得延续资助得到印证。

总之,我希望我们的青年学者量力而行,不必为了帽子而奋斗,从小帽子到大帽子不停地奔波。如果那样,负面情绪的“卷”将会伴随你的学术生涯,它会严重影响你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何苦为之?

2025年7月16日策划,8月4日提交科学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49636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