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值得缅怀的大学教授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近日,有人告诉我,在他们领域传为美谈的一位大学教授的一件“逸闻趣事”。事情发生在我国西部一所重点大学。教授是这所大学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学校龙头学院院长,也是国内领域内的知名专家。教授在这所大学本科毕业留校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成长壮大,凭自己的实力最终成为一个学科带头人,并领导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术团队勤奋努力工作。然而,在他65岁时,在一次主持学术会议期间突发疾病而去世,让他的同事和学生倍感痛心。业内同行说,他的逝世是我国领域内的一大损失。教授团队承担了大量接地气的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科技项目,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位大学教授的这件“逸闻趣事”发生在学校有关部门要对教授团队成员实施业绩考核的时候,教授明确对学校表示:“不要对我团队成员进行考核,要考核就考核我这个团队负责人,有什么问题我负责。”我将这句朴实的接地气的话称为教授的“灵魂回答”。当然,最后具体结果如何不得而知。教授的这个举动感动了团队全体成员,由于他热心关怀下属的良苦用心而在学术界赢得了广泛赞誉。
这位教授面对学校相关部门考核发出的灵魂回答值得我们深思。我认为有两点可以引起我们大学管理服务团队(包括校方和学院)和学科带头人思考:一,这位教授对于团队成员悉心保护的情怀值得我们学科带头人学习。人总是有感情的,面对如此深爱下属的领导,作为团队成员谁能无动于衷。这样的团队负责人的暖心行为,一定会激发团队成员的科学研究热情,并在工作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尽己所能为团队发展和科技创新及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努力和贡献。二,教授的灵魂回答可能也折射出他对学校考核方式与内容的不满。因为,这种考核主要看科研项目级别、项目经费、论文篇数、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即IF)及各种琳琅满目的奖励等,而不看实际贡献的高度指标量化绩效考核无法公正公平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产出与贡献。试想一篇学术论文的水平与所在期刊水平之间并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其实,我们学术人很清楚,即使一个高IF值期刊也只是表明这个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有一些论文引用次数(频次)比较高,他并不能简单代替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更不能用来评价某一篇论文成果的水平。况且有人告诉我,高引论文还可以通过运作产生。论文承载成果的学术水平还是应该由学术同行专家说了算,某些学术计量指标只能作为参考,技术成果水平自然应该由市场说了算。
此外,教授的灵魂回答:“学校要考核就考核我,不要考核我的团队成员。”彰显了教授对团队成员的了解和给予的充分信任。我猜想,也许学校考核还会推行“末位淘汰”举措,作为一个深爱自己下属的学科带头人会于心不忍。一个负责任的教授在组建科研团队时一定会认真考察和遴选团队成员。其实,即使团队内有个别成员不努力不积极(俗称躺平),教授自信可以通过团队内部教育让“落后分子”迎头赶上。况且这样的“落后分子”中很可能就有我们学术界弥足珍贵的不可多得“潜力股人才”,这类人才属于“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这样的学者在我们身边不乏其人,需要我们拥有话语权的管理者的信心与耐心。
显然,在我们学术界,对团队成员工作状况最了解的自然是团队负责人,就像我们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状态一般都比较了解那样。从这位教授的身份和资历表明,显然他一直深受学校的信任。教授的举动实际上是对学校表明,如果学校相信我,那么团队成员的“考核”就可以放心交我负责。教授的表现似乎让学校有点为难,其实不然,如果学校连这样的资深教授不信任,那还能信谁?如果考核只是例行公事,这样的考核自然可以取消或交由团队自主考核。最近,复旦大学校长声称:“即将推出‘非升即走’的替代计划,不升也能留,只要青年科学家可以在行业内做得足够好,就可以留下来,化解‘五唯’压力。”(来自网络)我想,一所大学只有努力创建优良的学术环境,让更多的不用扬鞭自奋蹄学者出现,这所大学才会成为一所我们期盼的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刚看到科学网报道《81岁诺奖得主:年轻科学家正被高强度竞争所束缚,2025年3月31日》,其中《中国科学报》记者孟凌霄问:如何改变“不发表,就出局”的困境?塞尔日·阿罗什(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回答:“我年轻时,电脑数据分析还不如今天那么发达,我们不需要回答量化的数据问题,只需要发布一份关于我们研究工作的定性报告,提供给相关领域的同行。现在的状况是,根据定量数据、数字和排名来评判某一科研成果。我认为,与其依赖量化的指标,更应该由同行进行深入评估。当前的科研界过度依赖论文数量和高影响力期刊的发表记录,这迫使年轻人选择短期、低风险的课题。而现在定量指标也取代了定性判断。要改变现状,必须建立一个更加注重研究质量的评估机制,并给予长期项目更多包容。”这才是我们的大学该有的学术管理服务机制、环境与境界,这样的优质大学环境一定可以促进大学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及产出原始创新科技成果,最终惠及国家科技创新与人民福祉。
2025年3月24日策划,4月7日提交科学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48092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