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问做的很好,科学成果丰硕的学生(正高职称并戴上了一些国家级学术“帽子”)引进到一所新建大学工作。前些日子我们在微信上交流了一点与办好一所大学靠什么的话题。我说“只靠一些科研人员,尽管他们在某一方向科研做的很好,但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办好一所大学”。学生问:怎么办?我说还应该引进一些在大学工作多年,学问好,对高等教育有所了解,与大学生有较好交流背景的中年教授,否则就得慢慢积累,让时间造就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精神与灵魂”。因为科学研究与培育人才之间虽有联系,但更有不同,这就是教授与研究员的差别。除了科学研究,大学教授还要给大学生系统讲授他领域内相关专业课程与平衡“学问与育人”之间关系,即人们常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耶鲁大学校长说,他们学校会定期安排知名教授与大学新生交流,这显然属于“传道与解惑”方面的内容;还有哈佛大学校长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课堂外学到的知识要多于课堂上,也需要教授们以多种方式服务于学生,传授培养“通才”大学生理念。“百年树人”就表达了培育人才的艰难与不易,其中大学(包括研究生)阶段由于涉及时间跨度长(4-10年),教育层次高,她在“树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学生说:老师能否深入说一下。我说正在写一篇“大学多校区办学,想说爱你不容易”文章会涉及一点这个话题,况且这是个大题目,不是我这个理工科退休教授力所能及。
2016年下半年,承蒙中山大学地球科学院教授和领导厚爱,聘任我履职学校的“高年资教师岗位”,承担2014级学生“地球物理学”课程与少量“教学督导”工作。两个多月后我“圆满”完成任务返回武汉。我的科学网博文“在中山大学发挥余热”简述了我的履职情况与感受。中山大学地球科学院已于2017年初从广州主校区整体搬迁至珠海校区,同时搬迁的还有其它多个二级学院。也有学院已经在珠海校区办学多年,并且毕业了数届学生。作为一个在大学“辛勤耕耘”数十载的老教师,我在承担中山大学“高年资教师岗位”期间,也关注珠海校区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试图通过这个个案探究一下我国大学分校区办学的话题。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位于珠海市唐家湾地区,校区自东的海边向西延绵数公里,位于地理上的一个狭长的“喇叭形小盆地”,占地3.571平方公里。校区风景秀美,景色迷人(照片1),一幢规模宏大的教学大楼似“楔子”横跨盆地南北(照片2)。18幢酱红色二层小楼为学院和教授们办公场所(照片3)。整体搬迁至珠海校区的几个学院的实验大楼正在海边规划建设中,据说地球科学院大楼的建筑面积就达数万平方米。校区距离珠海市区较远,中秋节在珠海工作的几个学生邀请我相聚,只好在市区一个宾馆小住两晚。“小盆地”周边山上以景观树为主,地表植被很好,山坡丘陵将周边“环境噪声”隔绝。珠海校区真是一个宁静的“世外桃源”环境。
在珠海校区上课期间,我关注了教学大楼一楼的一面公告屏幕。我几乎每次上课路过时都要驻足观望,看校区有什么学术报告和活动,其中一个“阅读是一种创造”的学术报告记忆犹新。因为,这些报告与活动是校区师生获取多源文化信息的重要途径。我也与多位承担珠海校区教学工作的教授交流聊天,了解一点他们从主校区来回奔波上课的感受。他们告诉我,学校每天有多趟班车在主校区与其它校区之间来往,如果是上午第一节课,家住广州老师往往要早上5点起床乘学校班车才能按时赶到上课。为了方便老师,学校在珠海校区建有两幢招待所,每一个房间均有独立卫生间和洗漱间,老师们可以较低房费租住。同时学校鼓励珠海校区教职员工在本地租房,并发给足额的住房补贴,以减轻老师们往返奔波的劳累。
在我“履职”期间正好赶上2016级新生入学,在应邀参加2016级新生晚会上,我与一个在珠海校区办学多年,已经毕业多届学生的一个学院领导聊天,我问他们毕业的几届学生在校四年间是否安排去广州主校区活动过,让学生感受一点学校悠久历史和文化,他告诉我,基本没有。我也问过上课学生,他们大多数也没有去过广州主校区,即使去过也是短暂的游玩性质,谈不上感受中山大学厚重的文化与悠久的大学历史(照片4)。为此,中山大学从2017级开始全校大一新生在主校区学习生活一年。
在我的印象里,我国大学多数校区(这儿指具有同等办学地位的校区)办学格局主要有两类:第一类,合并原有多个独立的大学实体,例如浙江大学(4所),吉林大学(5所大学),武汉大学(4所),武汉理工大学(4所)等。这些合并大学有的属于“强强联合”,有的属于以强并弱,其中有的合并高校属于上世纪50年代国家创办的行业特色鲜明的单科性大学,经过几十年实践,已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例如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等;第二类,属于大学主校区地盘空间小,由于发展需要扩展办学空间,例如中山大学广州主校区位于广州市的主城区域,周边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为此在广州大学城、深圳及珠海创办了分校区。在少数合并高校中有的属于原来的“母子关系”,分分合合,折射出我国高校行政主导的折腾过程。例如北京大学医学部,上世纪初分出后办学称为“北京医学院”(属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上我国著名的首都八大学院之一),后来又合并回北京大学。
众所周知,一所大学应当体现自己特色的文化与多样风格及自己的学科特色和行业地位,而我们国家的大学似乎多数没有自己的办学风格,主要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千篇一律跟风,要奔国内一流学,世界一流。有的大学似乎有意模仿美国的一些大学校区办学模式,例如加州大学和德州大学等校区。然而这些大学校区自办学之初就有较为清晰的目标与定位,经过多年的办学历练,已经属于独立的办学实体,既有自己的学科体系,更有自己的特色学科,体现了多样的办学风格。在我国大学多校区办学的“热潮”中,我认为大致需要厘清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
1、主分校区关系。学生如何享用主校区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众所周知,一所大学的历史文化是依靠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努力实践,将“普世价值高等教育理念”与自己特色相结合,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结果。以我国著名的行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俗称“地矿油”)为例。在我学习工作数十年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虽然属于两个独立办学实体,然而两校长期共享母校“高贵血统”资源(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我国著名大学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北京迁到武汉独立办学42年,经过一代代教职员工努力传承实践,办出了以“地球科学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特色与风格,目前在国际地球科学界享有较高声誉。
2、分校区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环境。在多校区办学过程中,如果长期依靠居住在主校区教师来回奔波教学,不可能取得高水平的办学效果。中山大学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珠海校区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此外,我们这些“趟过学术河”的人,深知一个学术办公环境的深远意义。因为,学术人有一种习惯思维,作为一个学者他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办公空间,这对于他的学术成长及与学生互动交流很有帮助。当一个“求知若渴”的莘莘学子来到一个知名教授办公室,他(她)将亲身感受教授的人格与学问魅力(照片5)。
3、分校区资源配置。硬件的资源可以花钱购买,然而分校区师生如何共享主校区长期创造积累的多源“软”资源是一件复杂事情,应当花大力气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从外在形式与内涵及实质上实现资源共享。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是学科多元,文理工兼备,名师荟萃,校友资源丰富,这为积极主动求学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国之重器”杰出人才的成长空间。例如各个学校由知名教授指导的繁花似锦的社团就是发挥学生才华和智慧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哈佛大学校长指出的“大学生课堂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分校区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办出特色大学。我们的大学分校区通常分布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例如深圳,大连、青岛和珠海等。这些校区在办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创办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大学,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这样若干年后,这些校区大学会成为所在地区科技创新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照片1 游客在风景秀美的珠海校区留影
照片2 规模宏大的教学楼
照片3 18幢学院和教授办公的“红海楼”
照片5 美国MIT个数学教授办公室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07974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