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cit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martcity 大道至简 静水流深 时空地理 人文城市

博文

JCLP最新发文!揭示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在打破“可持续发展三难困境”

已有 311 次阅读 2025-5-6 10:4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题目: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in China through the lens of synergies and trade-offs

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DOI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5.145634

 

亮点

Ÿ   构建新方法探索了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同与权衡关系

Ÿ   利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和夜间灯光数据测度了区域差距

Ÿ   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伴随着生态足迹的快速增长

Ÿ   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在转型以克服可持续发展的三难困境

Ÿ   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三赢的政策建议

摘要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社会、经济与环境——常常相互冲突,形成全球性挑战的可持续发展三难困境。理解这些维度之间的权衡与协同至关重要。本文以社会平等指数(SEI)、人均GDP和人均生态足迹(EF)分别作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维度的关键指标。依据相关标准或发达国家基准确定了中国社会平等、经济繁荣和环境可持续的阈值。提出了三维象限法用于考察中国各省份协同与权衡关系的演变。20002020年间,SEI、人均GDP和人均EF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11.6%3.2%。尽管经济与社会系统呈现协同演化,环境与社会经济进步总体上表现为权衡关系。20002010年间,只有上海实现了三者协同,但到2010–2020年,随着人均生态足迹增速下降和社会不平等减少,大多数省份实现了从权衡到协同的转变,五个省份达到了三赢局面。这一积极趋势表明中国的政策改善了可持续发展三难困境。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大多数省份在解决可持续性三难困境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进步是由自上而下的政策举措和创新技术的采用推动的。这一进展标志着中国朝着可持续包容性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其他国家或地区克服“不可能三角”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发。中国要全面实现三赢,应加强区域政策协调和公共服务提升增强社会平等,在欠发达地区推动绿色产业和可再生能源来缩小区域差距,并通过清洁生产和可持续消费缓解生态压力。

 

科学问题引出

  当前很少有国家或地区能够同时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平等和环境可持续。一些学者认为,在任何给定时间,三个维度中只有两个可以同时实现。在可持续发展的话语中,这一挑战被描述为可持续性三难困境(sustainability trilemma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nity)。随着全球努力应对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不平等和生态退化,有效协调社会、经济和环境维度对于迈向强可持续性(strong sustainability)至关重要。

该领域研究存在的局限性。首先,为了评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中的协同作用和权衡,大多数研究依赖于相关系数、耦合协调度或定性判断。然而,这些方法往往无法区分两个目标同时下降的负面影响和同时增长的积极效果,忽视了潜在的严重不良后果。其次,学者们倾向于使用大量指标来探索区域内不同发展指数之间的微妙动态,但这使数据收集和指标网络内复杂关系的解释变得复杂。即使在国家层面,超过一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仍然缺乏数据支持。第三,对社会发展的衡量是高度主观的,通常基于研究人员对指标的选择,这阻碍了不同研究之间的可比性。最后,中国可持续发展三难困境的现状如何?这一挑战的时空异质性在其广阔多样的国土上如何体现?这些关键问题仍未得到充分探索。

 

研究贡献

首先,与以往依赖相关系数来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权衡和协同作用的方法不同,本文构建的三维象限法是评估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直接而有效的工具。该方法有效地区分了两个目标同时下降的负面影响和它们同时增加的积极影响。此外,它容易推广,适用于各种地区和背景。其次,该研究引入了一种新方法——基于夜间灯光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来衡量区域发展不平等。并与基尼系数、城乡收入比等传统指标相结合,提供了对社会不平等的一致的高可比性的见解。夜间灯光的人口加权 CV 减轻了人口分布不均对结果的影响,因此可应用于数据稀缺的小尺度研究。第三,全面量化了中国三难困境的现状及其时空异质性,为实现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决策参考。

 

研究路线

首先,基于奥卡姆剃刀原则,选择了代表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繁荣、社会平等和环境可持续——的指标。计算了 2000-2020 年中国这三个维度的省级得分。通过整合国际标准、发达国家基准、中国国情和专家判断确定每个维度的阈值。超过这些阈值的分数表明相应的维度已进入积极的发展阶段。然后,根据各省的分数以及它们是否超过阈值,将各省分为八种类型。为进一步分析三个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一种三维象限法来确定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权衡,评估研究期间中国所有省份的协同效应和权衡关系,并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在中国政策和相关案例研究的背景下,探讨了这些相互作用背后的机制以及克服三重困境以实现三赢局面的策略。

 

结果图表

Fig. 4. Evolutionary trends of China's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Fig. 5.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China's provincial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Note: The areas covered by diagonal lines indicate that the target values have been achieved. 参考审图号为GS(2019)18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

 

Fig. 6. Three-dimensional matching types of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development from 2000 to 2020. 参考审图号为GS(2019)1823号的标准地图制作。

Fig. 7. Synergies and trade-offs among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2000–2020.

 

Fig. 8. Clustering based on the change rates of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s.

 

Fig. 10.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the Chinese context.

 

 论文及数据下载

ü  下载全文: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5.145634

ü  2000-2020年中国省级社会不平等指数:刘海猛, 熊洁阳. 2000-2020年中国省级社会平等指数数据集[DS/OL]. V1. Science Data Bank, 2025. https://doi.org/10.57760/sciencedb.24691

ü  2000-2020年中国省级人均生态足迹数据:刘海猛, 洪顺发. 2000-2020年中国省级人均生态足迹数据集[DS/OL]. V1. Science Data Bank, 2025. https://doi.org/10.57760/sciencedb.2467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292-1484621.html

上一篇:[转载]中国科学报:科学家发现人与自然在中国大部分区域走向和谐
收藏 IP: 159.226.112.*|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8 1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