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亮点】
Ÿ 采用改进的四象限法量化了中国网格尺度的人与自然关系
Ÿ 2000-2020年人地协调区域面积是冲突面积的2.4倍
Ÿ 自然保护区政策和各类生态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Ÿ 并非所有人类活动的增加都会损害生态系统的质量
Ÿ 经济增长可能有助于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摘要】
理解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人类福祉至关重要。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显著的区域差异,但目前缺乏基于网格尺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我们采用了“人类足迹指数”(HF)和“生态系统质量指数”(EQI)作为“人-自然”互动的代理指标,并利用Sen+MK趋势检验分析了2000-2020年间中国1km2网格上的时空动态变化。通过改进四象限图法,量化了人地动态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中国人地关系呈现出更高协调性的趋势,协调区域是冲突区域的2.4倍。冲突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和城市群地区。在大多数城市中,人地关系呈现明显的同心圆空间特征:超过75%的老城区未出现显著变化,而80%的新城区则表现出冲突。在自然保护区内,人地关系总体趋于协调,表明保护措施总体上是有效的。面板回归结果表明尽管人类活动的增加总体上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但冲突区域的HF上升仍显著降低了EQI。中国政府主导的生态工程实施对人地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城市土地扩张仍是导致人地冲突的关键因素。
【已有文献的不足】
首先,大多数关于人地关系的研究以行政区或流域作为研究单元,基于网格尺度的研究较少,难以满足生态系统网格化调控与管理的需求。尽管基于行政区或流域单元的研究与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高度契合,但网格尺度的研究能够更精确地对应具体地块,从而更好地支持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开发、保护与管理。其次,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单一人类活动(如城市土地扩张)或单一生态环境要素(如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缺乏对人类系统与生态系统整体关系的综合分析。第三,目前人地关系研究中的定量方法主要强调系统或要素之间的空间或时间相关性,常常忽视因果关系。虽然这些方法揭示了人地系统整体的演化趋势,但往往忽略了其他因素(如气候)对人地系统的复杂影响,并且很少考虑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第四,尚缺乏覆盖中国全陆地范围的人地关系网格尺度研究。
【贡献和创新性】
引入了一种新方法,可在网格尺度上识别人与自然系统的演化动态;提供了关于中国范围内人与自然协调与冲突的详细分析,判别了政策关键区域;量化了人类足迹对中国不同类型区域生态系统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识别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压力较大的区域,为政府开展生态治理和国土空间开发提供了参考。我们的方法论为评估不同尺度和区域的“人-自然”动态关系提供了有价值的框架,支持生态保护的动态调控和基于网格的居住环境管理。
【研究路线图】
【结果图表】
Fig. 5.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s in China on a 1 km2 grid, 2000–2020.(注:地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3 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6.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s within urban areas.
(注:地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3 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 8. Impact of major ecological projects (EP) on China's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s (2000–2020).(注:地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网站审图号为GS(2019)1823 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739752400282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9 1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