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x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bxian 鸟儿划过天空,我心飞过云层。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网络、恐怖主义

博文

中国反恐研究热点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已有 11301 次阅读 2015-9-3 22:21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此文已经发表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3期,1-9页。http://gadx.chinajournal.net.cn/WKD/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gadx

李本先,梅建明

 

摘 要 9.11事件后,中国的反恐研究进入了高涨期,特别是2002年东突恐怖组织被联合国加入世界恐怖组织名单中,反恐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在许多领域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的反恐研究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在反恐情报、定量分析、应急管理、技术手段、风险评估、根源研究、网络恐怖主义、暴恐音视频等研究内容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以拓展我国反恐怖工作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中国 反恐研究关注的问题

 

  9.11事件后,反恐问题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关注。2002年,东突恐怖组织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最具威胁的恐怖组织,公安部先后公布了三批恐怖组织的名单。2009年,东突恐怖组织制造了7.5暴力恐怖事件,造成了造成1700多人受伤、197人死亡,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2014年东突恐怖组织制造了多起恐怖事件,让中国反恐进入了最严峻的年份。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恐问题成为了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成几何数增长,其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关于恐怖主义研究的主要热点

针对恐怖主义研究问题,我们以关键词“恐怖主义”、“反恐”、“研究机构(公安大学等)”、“核心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东突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法学”等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查询,首先对个关键词进行查询,然后进行组合查询,其中分别搜索关键词恐怖主义、东突恐怖主义、恐怖组织,时间限定为1980-2014,命中到4808条查询过程中,发表的文献如图1与研究机构如图2所示。

图1 中国学者研究恐怖主义问题的发文统计图

图2 恐怖主义问题发文的主要机构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学者研究恐怖主义问题在2000后成明显的上升趋势,9.11事件后,达到最高点,这与国际国内的反恐形势具有密切的关系。2014年反恐研究又进入了一个高峰期,其主要原因在于,2014中国发生了多起恐怖事件,中国反恐进入深水区。从发文文的机构来看,主要集中在国际政治或与反恐紧密相关的大学及研究所,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反恐著作方面,李慧智等人撰写了一套反恐学的书箱,并试图建立反恐学学科体系[3][4][5][6]。结合上述的材料及分析,我们展开了对有关文献的分析,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当前中国的反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恐怖主义根源的研究

 恐怖主义根源是根除恐怖主义的关键性要素,更是各国制定反恐政策和战略时的主要依据,提高反恐效率,以实现标本兼治的策略。针对恐怖主义根源问题,中国的学者展开了研究。学者王逸舟的《恐怖主义溯源》是影响力最为广泛[7],对恐怖主义根源论证的最为全面的著作,是研究恐怖主义根源必读之书。而在CNKI,当我们以“恐怖主义根源”为关键词,时间限定为19902015年,进行搜索时,共命中了43条记录。这些学者对恐怖主义的根源研究的主要观点为:

一是地区政治的不稳定是导致恐怖主义的重要根源。中东地区、东南亚等地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8][9],政治极不稳定,这些地区是多民族较为集中的区域,种族主义、种族歧视始终伴随着恐怖主义暴力[10],而早期的恐怖活动主要是反对殖民主义统治,争取国家独立,通过暴力恐怖方式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11]。西方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美国推行的价值观是推动恐怖义产生的重要政治因素。对于政治因素,在政治矛盾等方面,专家们的意见较为一致,与国际上研究反恐的专家意见取有一致性。

二是经济因素是导致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因素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温床,贫困导致了人们以暴力的方式来寻求独立。但严格意义上讲,从恐怖上的一些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及东突恐怖主义的根源中可以发现,一些恐怖分子出身富裕家庭,但却成为恐怖分子或是恐怖组织的首领。贫困因素与恐怖主义的产生并没有正相关关系,但客观上,贫穷也是导致恐怖主义产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三是宗教因素。由于受到特定的历史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宗教在恐怖主义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学者张家栋认为:宗教恐怖主义在世界是很少的,只有“基地”等组织可以归属于这一类。李树盛的研究发现:1998年到2005年,宗教型恐怖恐怖事件经历了平稳、缓慢增加、迅猛上升三个阶段,2005年达到了最高纪录的56.4%,宗教恐怖主义在国际恐怖主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12]。杨晖认为:“各种宗教极端主义是恐怖主义滋生的温床”[13]。但吴云贵则认为:“伊斯兰教对恐怖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宗教就是导致恐怖主义”[14]。李堪军也认为:“恐怖主义不是伊斯兰教教义的准则”[15]。事实上,宗教并不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更多情况下是宗教被一些极端的宗教主义所利用,把恐怖组织的政治目的与宗教合在一起,披着宗教的合法外衣引诱一些人加入恐怖组织。

四是历史因素。恐怖主义的产生由来已久,其产生与发生与历史的长河相伴随。在历史因素方面,许多专家认为考察历史因素可以让我们更深层的去理解恐怖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东突恐怖主义的研究

9.11事件之前,东突恐怖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2002年联合国安理会把“东突”加入了恐怖恐怖组织名单中,东突恐怖义问题成为了中国学者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东突恐怖主义问题,国内的学者撰写了几本较为经典的著作。马大正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对1990年以来有关新疆反分裂的一系列报告,提出了打击恐怖主义的许多对策与建议[16]。张秀明在《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一书中,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理论思考到实践探索两个层面,对东突恐怖主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17]。这两本书从历史角度考察了东突恐怖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认为:“东突恐怖主义的产生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与“东突厥斯坦”这一分裂的政治概念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双泛)的传播是伊斯兰势力在新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原因,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基础和极端主义的温床”。张植荣在《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一书中也对东突恐怖主义的由来及打击策略进行了研究[18]。文献研究方面,我们以“东突”为关键词,不限定时间,在CNKI数据库共搜索到386篇相关文献。当我们把搜索时间限定为2002-2015年,其他不变时,共搜索到306条记录,这充分说明中国学者真正研究与关注东突恐怖主义主要集中在9.11事件之后。在CNKI的搜索发现最早论证“东突”的文献为薛宗正发表的《西突厥开国史考辨——兼评沙畹说和王譞说》[19]。潘志平对东突恐怖主义问题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21][22],从研究情况来看,主要研究的内容如下:

一是东突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东突恐怖主义的产生具有特定的历史根源。学者李琪认为:“东突恐怖主义的出现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伴随而生,是外国侵略者与国内反动势力相结合的产物”[23]。高永久认为:东突恐怖主义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双泛”分裂思想舆论宣传是东突恐怖组织产生的重要根源[24][25]。学者段志丹认为:“东突”运动是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的产物[26]。古丽阿扎提.吐尔逊认为:东突恐怖主义背后具有深刻的国际因素,西方敌对势力的帮助和来自中亚的影响是其重要的国际因素[27]。著名的新疆问题学者潘志平研究发现:东突恐怖主义主要是境外输入、植入,境外敌对势力是促进东突发展的重要根源[28]。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对“东突”恐怖主义生产的主要根源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双泛”思想是“东突”恐怖主义重要的思想根源。当然,从客观因素来看,新疆部分地区,特别是喀什、和田等地的经济较为落后,教育水平低下,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突恐怖主义的发展。

二是东突恐怖主义的治理策略。如何治理东突恐怖主义,是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孙先伟认为:“对东突恐怖主义的治理必须从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考虑,既要治标更要治本”[29]。藏建国认为:“治理东突恐怖主义,必须处理好民族、宗教问题及与境外跨国民族的关系,加强海上合作组织建设,完善立法,发展经济,建立社会安全机制,重视情报在反恐中的作用,加强边境反恐工作”[30]。对东突恐怖主义的治理,需要汇集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在治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当地的经济与教育建设,解决大部分人的贫困与教育的落后现状,防止“双泛”思想的扩散,更要防止东突恐怖组织利用宗教,积极培育新一代的恐怖主义代言人。加强情报监测与强力反恐,采取预防与打击相结合的策略,在预防方面,强化情报体系的建设;在打击方面,加强反恐特种力量的建设。

三是东突恐怖主义的特点。东突恐怖主义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东突恐怖主义的组织结构越来越紧密,袭击目标具有针对性,犯罪手段多样化,成员年轻化,作案具有较强的暴力性、残忍性[31]。李本先则根据10.28恐怖事件总结出东突恐怖主义的新特点:在作案空间上,向内地扩散;作案手法注重传统,加强创新等特点[32]。可以预见未来的东突恐怖主义网络将更加分散化,与国际恐怖组织紧密结合,其特点在信息时代将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趋势。

(三)反恐情报的研究

 情报是预防恐怖主义袭击的重要方法,加强情报体系的建设对中国的反恐工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反恐情报在学界受到重视,梅建明教授早在2007年就反恐情报链及反恐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研究,其撰写的专著《反恐情报与危机管理》一书对反恐情报的概念、地位及作用、分析方法进行了全面论证[33]。李本先等人对我国反恐情报的构建,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反恐情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34][35]。从情报的组织体系、线人的培养、反恐情报的数据库的建设、反恐情报的处理、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论证。但从目前的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反恐情报的研究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技术层面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但现实的情况是,恐怖主义生存的根源无法在短期内消除,武力打击恐怖主义只能在短期内取得效果,预防与打击相结合的策略才能减缓恐怖主义的袭击风险,在预防方面,情报主导反恐工作将是反恐的重要战略决策。

(四)恐怖主义的定义

 恐怖主义的定义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莫洪宪对恐怖主义定义的方法进行了综述,认为学界对恐怖主义的定义研究主要采用分类评价法、补充评析法、综合评析法、列举典型定义逐一评析法等来完成[36]。李湛军分析了对恐怖主义定义有争议的原因:一是对恐怖主义下定义没有必要,理论与实践意义不大;二是要下一个各国都接受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37]。随后,他认为恐怖定义不仅是一种政治暴力,还是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主张。张家栋从国际关系理论及哲学两个角度对恐怖定义进行了研究。胡联合运用举例法、结构式分析法和归纳法分析了恐怖主义的定义,并给出了恐怖主义的定义[38]。张家栋对恐怖主义的哲学分析进行了研究[39],研究了恐怖语境下的恐怖主义[40]以及从国际关系理论角度给出了恐怖主义的定义[41]。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恐怖主义的定义是很难得出,其主要原因在于受制于各个国家的国家利益与国情的影响,因此,要给恐怖主义下一个各个国家都接受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各国只有根据本国的实际,结合本国的国情给出适合本国的定义,也许才是最佳的定义。

(五)恐怖主义的防范对策

恐怖主义的治理与防范是中国学界一直讨论的重要问题,在防范策略方面,主要从加强立法、武力打击、情报预警、标本兼治等方面提出防范策略[42]。在立法方面,呼吁中国设立《反恐法》,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依法打击恐怖主义的活动[43][44];武力打击方面,建议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对恐怖分子严厉打击,用武力震慑其恐怖行为;情报预警方面,建议加强情报建设,对恐怖主义的行动进行监测与预警,减缓恐怖主义的袭击风险;在标本兼治方面,通过改善地区经济状况,提高教育水平,多方改善民生,以根源恐怖主义生存的根源。

二、中国研究恐怖主义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恐怖主义问题需要综合治理,不可能以速战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因此反恐研究涉及到政治学、管理学、军事学、法学、历史学、工学等,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点。这些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恐怖主义问题展开了研究,研究过程中不仅需要定性分析,而且也需要定量分析,把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全面的理解与分析恐怖主义的各个方面,以深入理解反恐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借力于不同学科、不同学者的力量,共同致力于反恐研究。

问题一:反恐情报

情报保障是反恐作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反恐作战中,情报在危机前是提供对恐怖主义的预警,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更为反恐部门的侦察提供线索;在危机后,也可以为审判恐怖分子提供诉讼依据。从国外的反恐实际来看,也非常注重对情报在反恐战争中的作用,强化情报主导反恐的理念。因此,结合中国反恐的实际,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反恐情报的经验,未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反恐数据库的建立。数据是情报分析的基础,可靠的数据来源是情报准确的保障力。从目前的实际来看,我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反恐数据库,更缺乏专业的数据。因此,相当学者可以从反恐数据库的构建,反恐数据库的开发与集成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中国的反恐数据库,为反恐情报分析提供数据。反恐数据挖掘等技术;二是反恐数据的处理。当收集到数据时,专业的情报人员必须对数据进行处理,在数据处理层面,目前面临着以下问题:如何处理开源情报数据?音视频数据的处理?人工智能方法在反恐情报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如何剔除数据中冗余?如何实现软件对海量数据的自动分析与处理,并保证数据处理后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三是反恐情报的分析。反恐战争中,情报的分析是国内反恐研究的较为薄弱的环节,如何构建一个强大的分析系统,实现动态监测与预警是反恐情报分析值得关注的焦点?

问题二:定量分析方法在反恐中的应用

反恐研究离不开定量分析,目前国内的反恐研究在定量分析方面较为薄弱,很少见到定量分析的文献,因此未来的反恐研究有必要强化定量分析的研究,把定性与定量分析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反恐研究中定量分析主要应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评估的定量分析。反恐研究有必要引进风险分析的定量技术,构建风险分析模型,强化模拟与仿真技术在定量分析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出早期预警信号;二是情报的定量分析。特别是开发一套情报监测系统,离不开大量数学模型,这些数学模型更离不开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有效的情报分析有必要通过定量分析方法来解决。

问题三:恐怖事件后的应急管理

汶川大地震后,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引起人们的重视,但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恐怖事件,并没有引起太多学者的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恐怖事件主要由武警等专业力量来完成,学术圈的人很少能接触到一手的资料与数据,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学者想关注但却难以研究。从中国目前的反恐实际来看,未来有可能发生相当规模的恐怖事件,如7.5事件那样的规模,因此学界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展开研究:一是灾后重建。大规模的恐怖事件发生后,造成的伤亡与应急将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恐怖分子有可能二次作案,另一方面专业的力量有限。恐怖事件发生的重建,是未来值得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在灾后重建体系的研究;二是心理干扰。恐怖事件发生后,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如何对恐怖事件中的人群心理进行干扰,让他们忘记曾经发生的事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三是应急资源的调度。反恐战争涉及到多个部门,并且从我国的实际来看,恐怖事件更有可能发生在一些边疆地区,这些地区的应急资源保障力较为有限,因此,有必要展开恐怖事件下的应急资源保障研究,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恐怖事件。

问题四:恐怖事件下的舆情传播

媒体是恐怖主义传播其行为的空气,恐怖事件下的谣言传播会引起更大的恐慌,产生强烈的社会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恐怖组织借助媒体传播也在积极招募新成员、筹集资金,另一方面,恐怖分子也在积极利用网络传播其恐怖思想。因此,未来可以从以下展开研究:一是恐怖事件下的谣言传播规律。与普通的网络谣言传播相比,恐怖事件下的谣言传播会引起更大的社会效应,特别是恐慌效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学者可以展开对恐怖事件下的谣言传播研究,掌握恐怖事件下的谣言传播规律,提高应对恐怖事件下的谣言传播效率。二是恐怖事件下的谣言控制。恐怖事件下的谣言控制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一方面血腥的场面通过实时传播或是自媒体的传播,会给人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必须让公众掌握实际的情况,以消除恐慌。如何控制恐怖事件下的谣言传播将是反恐战争中未来研究的一个关键性内容。

问题五:技术手段在反恐中的应用

技术手段是反恐的必要方法,强化技术手段在反恐中的应用也是中力反恐重点关键的内容。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网络科学在反恐中应用。网络科学在反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45],利用网络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可以研究东突恐怖组织的网络结构特点,动态掌握其网络变化,并对其网络进行控制,为反恐的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二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是研究反恐情报的重要手段,把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反恐工作中,可以为情报的收集提供技术支撑;三是人工智能。无论是情报分析中的机器学习还是反恐数据的挖掘都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反恐作战中,可以动态的掌握恐怖分子的网络变化。在情报处理过程中,实现自动处理。

问题六:恐怖主义风险评估

恐怖主义的风险评估是提高反恐策略的重要方法,对恐怖主义的风险展开研究可以提高国家安全的风险预警能力,从世界许多国家的反恐工作来看,恐怖主义的风险评估是反恐的重要内容。因此,未来中国的学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恐怖主义的风险源。在风险源研究方面,必须通过实地调查,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恐怖主义的风险源进行再研究。二是恐怖主义的风险分析与评估。反恐部门有必要展开对东突恐怖主义的风险分析与评估,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反恐应急预案。对学者来说,对东突恐怖主义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将为我国的国家安全提供理论支撑。三是大城市的恐怖主义威胁评估。大城市是恐怖主义袭击的重点目标,因此,学者们有必要根据东突恐怖主义的威胁,对可能发生恐怖事件的大城市中的基础设施等展开风险评估研究,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类恐怖事件。四是东突恐怖主义的威胁评估。东突恐怖主义的威胁是中国反恐面临的最大威胁,但是其威胁程度如何?达到了什么预警水平?这仍然需要学者们进行研究。

问题七: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

 反恐斗争需要追根溯源,根源是治理恐怖主义的本,以实现从源头上消除恐怖主义。对我国学者来说,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仍然是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焦点,毕竟根源也在动态中不断发展,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宗教与恐怖主义。东突恐怖主义深受“双泛”思想的影响,并且经常以宗教为幌子,传播极端宗教思想。宗教是如何被恐怖分子所利用?如何预防与消除宗教与恐怖主义的联系?二是教育与恐怖主义。文化反恐如何反?教育在文化反恐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教育与东突恐怖主义之间的有没有必然联系?如何实施通过教育,消除恐怖主义?。三是经济与恐怖主义。贫穷不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恐怖主义的增长。对东突恐怖主义来说,经济因素是不是真的导致新的恐怖分子,这需要事实来证明,更需要相关学者展开实地调查与研究。

问题八:恐怖主义网络的动力学及控制分析

网络化生存是未来恐怖主义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借助网络科学对恐怖主义展开研究,重点研究以下两个内容:一是恐怖主义网络背后的动力学原理,理解其促进网络增长的动力。二是根据网络动力学,控制恐怖主义网络的生成。恐怖主义网络化生存是东突恐怖主义的发展趋势,那东突恐怖组织是如何构建网络的?网络的拓扑结构是什么?推进东突恐怖主义网络不断扩大的动力学是什么?如何控制恐怖主义网络的增长?

问题九:网络恐怖主义的威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反恐力度的加强,我国的网络恐怖主义问题将会越来越多[46]。针对此类现象,学者还需进一步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一是网络恐怖主义的及传播策略。什么是网络恐怖主义?西方的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国情进行了定义,但在中国背景下的网络恐怖主义定义是什么?相关学者有必要根据中国的反恐及网络监管措施,对网络恐怖主义的定义展开再研究。二是网络恐怖主义的预防与治理。预防网络恐怖主义做大做强,是未来反恐值得注意的一个方向。如何预防网络恐怖主义?如何进行治理?这是网络恐怖主义问题需要解决与研究的问题。

问题十:暴恐怖音视频的监测与控制

 2010年以来,东突恐怖主义利用网络传播各类暴力恐怖音视频,此类视频具有较强的负面效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反恐力度的加大,东突恐怖分子传播的网络暴恐视频将会增多。因此,相关学者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研究:一是网络暴恐音视频的自动监测系统。网络暴恐怖视频的自动监测与处理是个难题,未来可以进行相关研究,开发出一套适合中国反恐实际的监测暴恐视频的软件;二是网络暴恐怖视频的特点。研究网络暴恐音视频的特点,可以为开发相关的监测软件提供理论基础,但是此研究也面对着难题,必须得到相当的暴力恐怖视频,通过专业人士观看后,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特点。三是网络暴恐音视频的传播及控制策略。恐怖分子为了保护自身,在网络上传播相关暴恐音视频时,手段都会相当隐蔽,这需要相关专家展开对其传播规律的研究,并提出对其传播控制的策略,以消除网络暴恐音视频的影响。

问题十一:处置各类恐怖事件的战法

 战法研究是研究恐怖主义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武力打击恐怖主义是反恐的重要手段。在打击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各类恐怖事件的战法研究,以应对各种恐怖事件。战法研究可以集中在以下几类暴恐怖事件的战法:一是连环爆炸案的类型、特点及战法。二是劫持人质的处置战法。三是劫机事件的战法;四是大型体育活动袭击案的人群疏散及战法;五是智能炸弹的排除战法。当然上述的战法,更多的是通过武装力量建设部门来完成,公安机关的相当院校及部门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此类战法通过模拟或仿真手段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演习来检验仿真结果,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反恐部队处置上述事件的战法。

三  结论

 恐怖主义问题是中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学者对恐怖主义的定义、根源、反恐情报、东突恐怖主义问题、恐怖主义的防范策略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从2001年以后,反恐研究的文献增长较快,研究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公安类院校及国际关系类院校。但从目前中国面临的反恐形势来看,未来可以从十一个议题展开研究,全面提高中国反恐怖研究的水平,为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全面构建我国的反恐研究课题,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类恐怖事件。


[1]libenxianxian@163.com.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反恐维稳背景下边疆地区维稳战略研究”(14BZZ028)、中国博士后基金“大数据时代的反恐情报分析方法与技术研究”(2014M562572)、北京市社科基金“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首都大型活动反恐安保工作研究”(13JDFXB006)的阶段性成果。

[2]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3]李慧智:《反恐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版。

[4]王凤鸣,夏洪志、李慧智:《反恐指挥》,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版。

[5]王凤鸣,夏洪志、李慧智:《反恐战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版。

[6]陈二曦,孙慎灵,李慧智:《反恐保障》,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版。

[7]王逸舟:《恐怖主义溯源》(修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293页。

[8]古丽阿扎提.吐尔逊:《中亚恐怖主义犯罪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1352页。

[9]张家栋:《当代南亚恐怖活动状况》,载《南亚研究》2009年第2期,第23页。

[10]朱威烈:《中东反恐怖主义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11]张娟:《恐怖主义在欧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

[12]李树盛:《宗教因素与当代恐怖主义》,载《岱宗学刊》2009年第1期,第4页。

[13]杨晖:《反恐新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版,第18页。

[14]吴云贵:《宗教问题与恐怖主义》,载王逸舟主编《恐怖主义溯源》(修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页。

[15]李堪军,《恐怖主义与国际治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16]马大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版。

[17]张秀明:《新疆反分裂斗争和稳定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版。

[18]张植荣:《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薛宗正:《西突厥开国史考辨——兼评沙畹说和王说》,载《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

[20]潘志平:《“东突”恐怖主义透视》,载《新疆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5961页。

[21]潘志平,石岚:《2004年新疆周边形势分析报告》,载《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5760页。

[22]潘志平:《中国对恐怖主义的研究述评》,载《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13期,第99页。

[23]李琪:《论“东突”分裂主义势力的形成和演变》,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第20页。

[24]高永久:《“东突”恐怖势力的“思想体系”研究》,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08109页。

[25]高永久,胡尚哲:《“东突”势力的渊源及其活动特点》,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99页。

[26]段志丹:《“东突”运动是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的产物》,载《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第37页。

[27]古丽阿扎提.吐尔逊:《“东突”恐怖活动的国际因素及预防措施》,载《阿拉伯世界》2014年第4期,第55页。

[28]潘志平,胡红平:《“东突”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国际因素》,载《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第129页。

[29]孙先伟,翟金鹏:《“东突”恐怖势力的活动特点及其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影响》,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82页。

[30]藏建国,王新建:《新形势下境外“东突”恐怖势力犯罪对策研究》,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17页。

[31]古丽阿扎提.叶尔逊:《“东突”恐怖势力个体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评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1期,第56页。

[32]李本先,周丽萍,梅建明:《“10.28”恐怖事件对我国反恐工作的启示》,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58页。

[33]梅建明:《反恐情报与危机管理》,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版,第81168页。

[34]李本先,梅建明,张薇:《对反恐情报体系构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载《情报杂志》2014年第4期,第15页。

[35]李本先,张薇,梅建明:《大数据在反恐情报中的应用研究》,载《情报杂志》2014年第12期,第15页。

[36]莫洪宪,叶小琴:《我国恐怖主义定义研究综述》,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72页。

[37]李湛军:《重新定义恐怖主义》,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7期,第24页。

[38]胡联合:《准确把握恐怖主义的基本含义》,载《现代政治研究》2006年第3期,第62页。

[39]张家栋:《恐怖主义的哲学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第53页。

[40]张家栋,沈丁立:《恐怖语境下的恐怖主义》,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2期,第15页。

[41]张家栋:《恐怖主义的概念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3期,第37页。

[42]王庭东:《“9.11”事件与全球恐怖主义治理》,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4期,第50页。

[43]赵秉志:《中国反恐立法专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8页。

[44]杜邈:《我国刑法应增设“恐怖活动罪”:基于新疆“7.5”事件的思考》,载《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20页。

[45]李本先,江成俊,方锦清:《网络科学在反恐研究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载《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4年第1期,第60页。

[46]朱永彪,任彦:《国际网络恐怖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1924-918236.html

上一篇:导师还是红顶商人
下一篇:战胜贫困,挑战自我
收藏 IP: 118.249.24.*| 热度|

6 李健 吕喆 方锦清 黄永义 都世民 宗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7: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