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华
孩子是孩子自己的~ 精选
2012-1-9 17:23
阅读:4377
标签:儿童, 教育

 

    作为一“灭绝师太”,自己没有孩子,但深知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因而关注身边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有时颇有感触,作文以记之。

    应同事之邀,周末教她的儿子小宇书法。小男孩很聪明,读帖时会提出各种疑问,就在一问一答中,顺着他的兴趣确定本次所学内容。

    上周的教学却出了个小插曲。读帖之后,小宇想学捺划,正好他母亲进来倒茶,不知为何,坚决要求儿子学习竖弯钩,母子二人犟上了。在小孩面前,大人的观点最好不要有分歧,见母亲如此强势又僵持不下,我只好转而劝小宇:“捺划下回再学没关系,你看这竖弯钩像不像一只鹅呀?”就这样,在大人的威逼与诱导下,小宇还是学了竖弯钩。后来也学得挺顺利,拿着写好的字兴奋地给母亲看,得到了表扬。

    看来小插曲并无大碍,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做母亲的在这样无关大局的问题上也要控制?小宇现在才读四年级,还会依从母亲、在意父母的表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意识增强,抵触情绪也会越来越强,那时又怎么办?比如这次的小小争执,其实争的已不是笔划,而是各自的决定权。

    事实上,当我第一次到她家时就惊讶地发现,孩子房间里的衣橱门与父母主卧衣橱门的花色完全一致,白底紫色飘带的图案带着鲜明的女性柔美风格。为什么不能站在儿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呢?如果怕孩子的选择太出格,可以先确定大致的范围再让孩子选。但是很明显,在这个家中,处处彰显着母亲的意志。

    这种家长意志的另一种表现是,在生活上父母包揽了一切。有一次,她生气地指责儿子这么大了还要人喂饭,问题是,当孩子自己吃饭而洒落满地饭粒的时候,母亲有足够的耐心并予以鼓励吗?呵,怪不得习字的时候如果需要什么,儿子立即转头冲着门外喊:“妈——”上回写完后我让孩子自己收拾,他就“刷啦啦”地把所有东西都一股脑儿塞进书柜了事。我提醒他要分门别类整理清楚,他又转头喊:“妈——”

    母亲对孩子不可谓不尽心,但是,孩子是孩子自己的。一棵小树苗要扎下自己的根,才能拥有自己足下的土地,才能经受风雨、笑看虹霓。虽然他们的成长有赖父母的养育和引导,但孩子毕竟是独立的生命,再小的孩子也是。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树苗,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何时抽枝、长叶、开花、结果,都有他/她自己的身心成长历程,这是自然规律,是天道。别打扰孩子,更别粗暴地干涉孩子,别以“爱”的名义束缚了孩子。在一旁用心观察,在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营造安全温暖的成长环境。父母倾注了所有的爱,呵护着孩子的成长,同时别忘了:孩子既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是他/她自己。正如纪伯伦诗中所言:“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夏山学校的创始人A·S·尼尔说:“我情愿看到学校培养出一个快乐的清洁工,也不愿培养出一个神经质的学者。”健康快乐又充实地生活着,或许就是他眼中的幸福人生吧?然而,中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精英”,精英之外,均为草芥蝼蚁。再物质些,车子房子票子美貌权势地位即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终极目标。
往往只有死里逃生的人才会彻悟,转而关照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往往在孩子遭遇不测时,家长才猛然想起只要孩子平安快乐就好。

    置身于碌碌红尘,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其中,依照着他人的标准,追求着这个社会所定义的种种“成功”。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不能摆脱环境的影响——在中国还多了一层含义:因为人们还背负着生存的艰辛,还要在这个社会上更好地活下去。

    是的,人总要面对现实,要在现实中行走。然而,一个独立的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在失去时才想起吗?

    心头所念想的与行动所践行的如何统一?

    矛盾,却要带着这个矛盾继续着。

    无论你的内心是否充满矛盾,尘世依旧,天道有常。

 

分享歌曲:《a little love》

http://www.1ting.com/player/33/player_280252.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叶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0449-52740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