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ol is hopeles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ntrolhopeless I just wonder how things are put together and then what happens

博文

哥伦比亚大学的那100份印刷论文——兼答陈安

已有 3067 次阅读 2022-6-20 20:43 |个人分类:历史在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胡适,这位“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没有倒在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初试、六小时的笔试、三小时的口试上,在其去世17年后,被他的“小弟子”和“小校友”唐德刚在1979年为胡适整理和翻译的《胡适口述自传》里,通过加注,射了一箭,靶心之处赫然写着:胡适1917年哥大的博士学位口试成绩是论文大修。

于是演绎了一系列推理:既然胡适在留学日记里用语是“吾考过博士学位考试”而不是“通过”,于是唐德刚假设胡的博士论文是大修,胡适未能及时上交论文,因为修改需要时间,于是只是到了1922年,胡适才修改完博士论文,直到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

如果学问是这样“先入为主”,我突然理解同为胡适哥大“校友”何炳棣的、那个被张光直斥为“民族主义”的理论:“输入中国的所有文化因子,不仅数量少,就质量和年代上说,无论对任何主要的中国文化因素的起源或者整个中国文化的形成,都没有多少关系。”是如何使得物理学家吴大猷民族自豪感油然而起。

在那本唐德刚整理的胡适口述英文自传中,哥大这段求学经历是这样写的:

During the first year I took th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s, both written and oral, in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in general. After passing thos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s, I was allowed to work on my dissertation, and I got my degree. I passed the final oral on my thesis in the summer of 1917. 

唐德刚的译文如下:在第一年中我便考过了哲学和哲学史的初级口试和笔试。初试及格,我就可以写论文了;我也就(可以)拿到我的(哲学博士)的学位了。一九一七年夏季,我就考过我论文的最后口试。

随后的一句话后,唐德刚加上了上面提到的注,引出了“论文大修”的话题。

豆瓣有文这样解释:20世纪50年代,胡适应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之请,受唐德刚采访,以英文口述生平,于1958年完成十六次正式录音。本书即是由唐德刚根据录音,对照参考、综合译出,并于1959年经胡适手订而成。

在1959年前,胡适的博士学位问题早已是“由来已久”,相信上段英文,胡适一定是看了又看,斟酌再三的,他使用了英文passed,这就是通过了口试,而不是唐德刚使用的中文“考过”这种模棱两可的用语。

相信一个人怎么那么难,难于蜀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现在回答陈安之问:胡适的博士论文需要出版还是印刷?陈安研究员的想象力总是那么丰富,从日本的“菊与刀”能够想象到“樱花残”,从那本不是陈省身口述历史,别人捉刀的、有立场带入的陈省身传记中提到的华罗庚的只言片语,能想象出陈省身对华罗庚的“推崇”。

我的上一篇博文,那个英文截图已经说了,就是在授予学位前,必须上交给图书馆印刷(printed)好的100份论文,而不是更高的要求 published 出版过的。上交的目的,不是因为胡适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而“囤货居奇”,而是为了图书馆之间的资料交换。

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那么下面的两处信息一定能使“100份论文”问题“落地”。

1. 在1924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校友董事的一份报告中,提到董事会已授权拨款16,000美元作为贷款基金,以帮助学生发表(博主注,原文 published 看来是鼓励出版)博士论文。此前的一份报告已经指出,由于出版成本高昂,许多候选人无法获得学位。普通(原文是 typical 典型的)候选人要承担印刷论文的总成本,500份的成本从380美元到950美元不等(博主注500份是个起点,其中的100份上交,其余作者自己处理,1860年代如果其中文章能发表也可以算数,不需要先交印刷好的100份论文,但要有担保;某段时期是30本)。1923年10月,大约45名通过最终口试的考生无法印刷他们的博士论文,因此没有获得学位。

真是有人像胡适那样,因为这100份印刷好的博士论文,没有马上获得学位。当时美国人周收入平均大约是25美元,这个费用不仅对中国人昂贵,对美国人也是一个数目。胡适后面的同为杜威弟子的冯友兰第二年回国后由商务书馆印出(实际看来是出版),再寄到美国,从而在1923年口试通过,1924年获得哥大博士学位(这个说法未必正确,见下面心理学家的例子)。这里使用 published or printed 有点乱,印刷是典型的常态,当然是鼓励发表出版。

2. 在一篇关于研究“梦”的美国心理学家Lydiard H. Horton文章中提到,他在口试三年后上交了100本印刷版论文后,完成了学位要求

He then published 11 articles on dreams and dreaming in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before defending his dissertation in 1922, and  finally completing the requirements for his doctorate when he presented 100 copies of the professionally printed book version to Columbia University in 1925.

这里使用了“专业印刷”的book version,而不一定要走正式获得书号出版 published 的地步,像陈安说的后来欧洲情况。(猜测这里实际上也是正式出版了,所以是非典型,典型的 typical 候选人印刷就好,印刷是最低要求,也是常态,见上面1的描述) 哥大图书馆网站有介绍这位心理学家,称1922年获得哥大博士学位(He took his M.A., 1911, and Ph.D., 1922, at Columbia University)。说胡适是1917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或许也说得过去,因为上交100份印刷论文并不是学术上的要求,当然这取决博士证书的日期。

据余英时的文章,194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这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100份论文”政策得以终止。

时代不同了,标准也在变化,不能用现在的标准衡量过去。据其留学日记,胡适在1917年5月22日通过口试,6月9日离开纽约,拜访友人,经21日加拿大转轮船,途径日本,7月10到上海,8月就任北大教授(来自胡颂平的胡适年谱简编)。

最近看到一句话“与众不同的人都没有归属感”,对于胡适这样的人,获得少数人的认可远远难于他自己找到归属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69170-1343811.html

上一篇:关于胡适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下一篇:一个不纯粹的心灵,真的可以在不正直中看到最纯粹的东西吗?
收藏 IP: 124.126.141.*| 热度|

17 杨正瓴 陈安 刘全慧 周健 尤明庆 武夷山 王安良 冯兆东 段含明 李学宽 郑永军 宁利中 张晓良 王启云 刘洋 史晓雷 郭战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