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
热烈祝贺首位70后成为中科院院士
2011-12-10 11:17
阅读:4429
标签:中科院院士

潘建伟出生于1970年,今年41岁,是土生土长的东阳人,先后毕业于东阳市马宅镇雅坑小学、吴宁镇中,1984年考入东阳中学。1987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他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Erich Schmid奖。2004年,他在欧洲连续获得3项研究大奖:欧盟的玛丽·居里奖、洪堡基金会索非亚奖、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尼托奖。20056月,他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20097月,潘建伟在上海浦东创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工程中心。

 昨晚,记者和潘建伟的父亲潘孟迪通了电话。他说,刚刚从新闻联播中看到中科院给新院士颁发证书的新闻,在画面中看到了儿子,一家人都开心极了。一看完电视新闻,潘孟迪就打电话对儿子说:院士评上了,荣誉很高,责任也更大了,你同时也要注意身体啊。儿子潘建伟也很高兴,他让家人放心,表示会一如既往地攀登科学高峰。

 潘孟迪说,他一直关注儿子评选院士的事,今年1月学会了上网,熟悉了很多科学家的情况。候选人个个都很优秀,一轮一轮,儿子终于走到了最后,实在让人感到欣慰!

 潘建伟目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短短几年里,他带领一个人数不多的研究小组,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36篇论文。他带领的小组2005年创造了13公里的自由空间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世界纪录,同时验证了在外层空间与地球之间分发纠缠光子的可行性。2009年,他带领小组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16公里的传输距离比原世界纪录提高了20多倍。实验结果首次证实了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可行性,为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最终实现奠定了重要基础。

 金华日报2011-12-10

数学物理学部(9人)

9

潘建伟

41

量子信息、原子分子与光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703月出生在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1987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20097月,潘建伟及其团队回归,并在上海浦东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工程中心。

19971998年,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送(1997)以及纠缠态交换(1998)

2008年,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量子操作。该实验成果完美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急需的量子中继器,向未来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828日出版的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以《量子中继器实验实现》为题发表了这项重要研究成果。

2009年,由中国科大潘建伟、陈增兵、彭承志等人组成的团队针对量子通信实用化展开了攻关研究,研制成功量子电话样机,并在商业光纤网络的基础上,组建了可自由扩充的光量子电话,节点间距达到20公里,实现了一次一密加密方式的实时网络通话和3方对讲机功能,真正实现了电话一拨即通、语音实时加密、安全牢不可破的量子保密电话。该成果已于今年4月发表在国际光学领域著名期刊《光学快递》上,并立即被美国《科学》杂志以量子电话呼叫为题进行了报道。

 

 

相关专题:2011年院士增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卫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6153-51692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