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日常饮食中,玉米深受人们喜爱,在玉米原产地南美洲,则是印第安人的主食。早在7000多年前,聪明印第安人就开始对玉米祖先大刍草进行驯化栽培,至今已有20多个品种,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玉米是一种高禾植物,豆类是低禾和蔓藤植物,印第安人将二者进行套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间作技术,现在看起来没什么,但在当时这是了不起成就。印第安人成就了玉米,玉米则由于其丰富营养、高产量和广适性构筑了印第安文明的物质基础,因此,美洲印第安文明也可以称之为“玉米文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发现,使得玉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成为可能。中国自十六世纪中期开始引进玉米,至明朝末年,玉米便在数十个省份种植。
20世纪30年代,玉米是最为经典的模式生物,后来由于拟南芥的异军突起,玉米研究开始没落。不过现在随着人们对粮食日益重视,玉米研究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从突变体入手,对玉米基因进行克隆和功能分析是目前最为主流研究手段,因此获得一个好的突变体,则成了遗传学家们梦寐以求事情。什么是突变体呢?简单说就是性状发生了改变的材料。这些改变可能由基因突变造成,也可能由于外部环境改变影响,遗传学上所用突变体一般都是由基因突变造成。很多原创性成果,都是从发现一个突变体开始。
玉米中有很多突变体,人们关注最多是与产量有关的籽粒突变。其中有一类突变体胚乳表现出不透明或粉质柔软表型,将该类突变体称为opaque(不透明),在该类突变体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opaque2(o2)。1964年美国普渡大学的Mertz等首先发现了o2突变体,该突变体可导致玉米中赖氨酸含量大幅上升,这对以玉米为主食的国家来说是一个福音,因为赖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长期缺乏赖氨酸会导致疲劳、虚弱、恶心、呕吐、头晕、贫血、发育迟缓。然而直到1987年,Schmidt才通过转座子方法克隆到了这个基因,该基因编码蛋白质是玉米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转录调控因子,目前该基因已被广泛应用于优质蛋白玉米培育上。这类突变体从o1已命名到o15,被克隆有o1、o2、o5、o7。
下面这副照片是o2突变体,您觉得那些籽粒是突变籽粒?
我们切开看看其表型吧,下面这副图是o7突变体,哪个是突变体呢?
突变体o12的幼苗,三叶期是其最美的绽放,随后走向凋亡。
路边上卖那些甜玉米,吃起来感觉很可口香甜?您有没有考虑过煮了那么久,为什么总也煮不烂?甜玉米是由于其淀粉合成酶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籽粒内蔗糖大量积累,所以吃起来很甜,成熟晒干后籽粒不会那么饱满。我们的sugary1突变体,籽粒很甜。
与sugary1表型有些像一类玉米突变体称作shrunken突变体,看看下面这个突变体所在背景,真叫一个漂亮啊。懂图位克隆朋友看了肯定很开心,以该突变体籽粒作为群体,挑错种子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通常我们见过的玉米剥开外面包衣后就是玉米籽粒了,然而有一类玉米除了这层包衣,里面还穿了一件“衣服”,需要再次剥开后才能见到真容,被称为tunicate突变体。
当有一天您走在玉米地里,看到这么一株“白毛女”,您会感到新奇吗?对遗传学家来说,发现她的激动之情肯定愉悦不得了,很美。
还有很多玉米突变体,美丽异常。导师曾说过一句话:“科研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之前并不理解,当真正接手这些突变体后,与其朝夕为伴,才发现这些小精灵是那么美丽,虽然坏坏的,但却给我们打开了通向未知的一扇门。
图片来自玉米数据库MaizeGDB和百科,致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