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xia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xia2011

博文

“捍卫中医” 捍卫的是什么?

已有 2953 次阅读 2012-6-30 09:4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医

狭隘科学观看不见中医的科学性

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系统知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别。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社会、意识领域的众多知识,而狭义的科学只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经典的西方近代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自然科学。

所谓西学东进,“赛先生”进中国,以及后来的四个现代化,基本上是还原论科学观支撑的工业化。我国从废科举兴学校,到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国走过了百年曲折道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引进、消化、吸收科学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经济大步前进,国家实力和地位空前提高。但是以还原论方法构建的工业文明,追求物质占有,无法实现全世界的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甚至有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强权政治的弊端,不是可以全球共享的文明形态,势必会被信息、生态文明所取代。而信息、生态文明社会需要的科学观,是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不是还原论方法、机械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西医学在还原论方法的指导下,打开人体进行解剖研究,从结构研究功能,数学、物理、化学等近代科学方法与知识,很自然地进入了西医学的体系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是中医学所不具备的。但是,按照还原论的方法进行下去,到了细胞、基因水平,就出现了行不通的问题,因为,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相同的基因,细胞是整体生成的,不是分步合成的。不同细胞,只是选择了整体功能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具有独特的结构。以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治疗,有其清晰的作用靶点,代谢过程清晰,量效、构效关系明确,可重复性强,都是其优点。但是,分子存在的微观领域是十分复杂的,不是单一的分子在起作用,而是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往往互相影响,彼此互相制约,需要的是调节,而不是祛除、移植某种分子。这使得以攻击靶点为出发点的单纯一种化学物质治疗,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很难求得生理功能的和谐平衡,对于人体自组织能力的干扰作用,可能大于治疗的帮助作用。因此,需要重新评价其远期影响,这也是循证医学崛起的一个原因。

当然,人体因为年龄的增加,或者患病日久,往往从头到脚有很多毛病,按照“科学仪器检查”的结果,可以分别找到许多攻击的靶点,各位专家可以“很有科学依据”地分别开出来几种药物,把各位专家的药加在一起,就是一大堆化学药物。如何服用呢?都吃?那么,就只能吃药,而无法吃饭了;都不吃?随意吃?把各位专家的“科学依据”置于何地呢?现在已经出现了不少老人“按单服药”,即使捡着主要的药吃,每天也要吃十几种药。这十几种药,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加在一起是起协同作用,还是互相抵触?是否产生新物质?没有人说得清楚。因为,每一种药都是单独研究出来的。

还原论方法,只追求局部最佳,认为整体的健康,都是由局部因素决定的。

中医学在脏腑解剖上不够精确,反中医人士以此认为中医不科学,靠反中医出名的张功耀更是进一步说“中医不具备谈论人的资格”。中医关于脏腑的描述,也是建立在解剖的基础之上的,只不过限于历史条件,是一个传神、写意的脏腑,而不是精确的写实、传形。中医对于脏腑的表述是“实有其物”,不是凭空杜撰;中医对于饮食、二便、呼吸、循环的“功能描述大体不错”。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医不再深入研究脏腑的内部结构,而是重视探索它们相互之间的互相影响,建立起来一套关系模型。这套关系模型,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指导,把人体放在自然环境之中进行考察,充分依据人体的“自识”和“识他”的能力,建立了一整套识别、判定、解决人体健康与疾病,及其促进疾病向健康转化的方法,是整体贯通的、即时随机的状态调整的医学方法。尽管其体系难以容纳数学、物理、化学等经典的简单科学知识,但是,新兴的控制论、信息论、黑箱理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系统论等复杂性科学的新兴学科,都可以在中医学里找到共同语言,找到依据。

中医的科学性,可以从复杂性科学取得理论支撑,可以摆脱线性理论简单科学的考问,直奔未来科学的殿堂。

中医与西医分别抓住了不同的东西,西医看重病灶,中医辨识证候,证候与病灶分别反映疾病本质,而不是病灶决定证候表现。比如,冠心病的纤维帽是否稳定,是否发生“冠脉事件”,不仅与病灶形态有关,而且与饮食、情绪、气候、劳倦、感染、血脂、血糖等等都有关系。不能笼统地说什么药是治疗冠心病的,而只能说选择的药物是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某个受体阻滞剂、激动剂等等,需要说出分子靶点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说,在具体治疗过程之中,病理解剖已经过时了,太粗略了,病灶既不能精确地说明过去,也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甚至不能精确地指导现在的治疗,因此说,病灶诊断只是一个笼统的黑箱。

中医的诊断尽管也是黑箱,但是,经过转化,我们看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正是紧紧抓住复杂微观变化的整体综合状态,而且通过反复实践的摸索概括,以中医理论贯穿起来的中药、针灸、按摩、拔罐、饮食、气功,都可以为帮助病人由疾病向健康转化服务,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整体医学。它往往能够解决西医所解决不了的复杂病情,取得意想不到的临床疗效。



崇尚硬技术进而否定中医有技术

工业文明的标志是机械化、自动化,因此,人们崇尚硬技术。

硬技术把西医包装起来,各种为了发现病灶、发现攻击靶点的设备,富丽堂皇让人目眩,“俨然大物也”,看上去就很“科学”,而中医连一个听诊器、体温计也没有,让人觉得中医没有技术,因此也就不科学。

但是,请不要忘记,西医的设备虽然很堂皇而贵重,但是,它们只是为西医发现疾病服务的,是西医“认识疾病的成本”,不仅代价昂贵,也可能会带来损伤。这些检查结果,很难纳入中医的知识体系之中,只能做参照,而不能做“事前指导”。因为,用事前指导西医诊疗的检查结果,来指导中医诊治疾病,就可能使中医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失去功能。

比如,预防SARS流行的时候,大家都服汤药。西医问:“你这汤药是根据什么开的?有何作用?”有崇尚中医现代化的人说:“我这中药汤液,可以提高免疫力,可以抗病毒。”这种解释目前很盛行,但是,经不住科学考问。因此,西医发问了:“你抗的什么病毒?新型的冠状病毒,你以前见过吗?有数据吗?”显然没有。没有就说,不是先验论吗?即使有了数据,还要进一步接受考问:“你用什么抗病毒?为什么是复方,而不是一味药?为什么是一味药,而不是一种成分?为什么是天然的,而不是人工合成的?”显然,你以往都是多用药物,是搭车卖药、捆绑销售,即使有效也是欺诈钱财。更何况中医的汤药只是临床有效,各种实验数据的根据都拿不出来,因此,在科学的考问面前,即使中医有效果,也逃脱不了“败诉”的“科学指控”。

中药提高免疫力,面临相同的,或者更多的考问。考问的结果,按照还原论的方法,中药汤剂最好马上停止使用。因为,“临时组合的方剂”,既没有有效性的数据,也没有安全性的数据,更没有大规模循证试验的数据。“完全不合法”的结论,不用药检部门检查就可以认定,只要几个问题答卷结果,就可以清楚判定。因此,反中医人士说“有充足理由告别中医中药”,取消中医中药。这都是用还原论方法衡量中医药得出来的必然结论。

中医不做仪器检查如何认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状态?中医依据的是“认识论的反映论”,然后总结摸索出来一整套“整体识别系统”。

中医认为,在诊治过程之中,病人为本,医生是标。病人完全能够认识自我的状态,也就是说病人对于自己是否健康,是否需要看医生是可以判断的。一睁眼就知道自己现在是否健康,或者经过治疗是好转了,还是加重了,还是没有变化。病人自己完全可以自我判断,而不需要仪器决定(当年也没有仪器可以决定)。

病人在“自检、自测”的过程之中,就会形成判断,然后上升为概念,通过语言表述出来,这就是主诉,就是证候。这也是任何高级动物不具备的,连灵长类的猿猴、类人猿也无法模拟的。中医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一整套发现病人信息(证候),接受病人信息(证候),判定病人证候,处理病人证候,帮助病人消除证候的理论方法。这些方法就是依据中医理论的四诊,也就是中医的“软技术”。

中医历来看重四诊所代表的软技术,把“望而知之”称为神,“闻而知之”称为圣,“问而知之”称为工,“切而知之”称为巧。施行“神圣工巧”四诊的过程,也是运用中医理论的过程,一边诊察患者的信息,一边与既往的理论认识、医疗经验相参照,不断交流,重复验证,就能得出清晰的判断。当然,这种清晰的判断只能是寒热虚实的清晰,而不是物理化学的清晰。中医靠着这种寒热虚实的清晰,就能借鉴以往的理论经验,选择合适的方药,或者参用其他综合治疗措施,帮助患者从不健康状态转向健康状态。

中医的四诊软技术,运用成本低,而学习过程长成本高,不是短时间可以熟练运用的。因此,有“久诊识证”,“久治知药”之说。面对同一个病人,老中医和新毕业的博士的诊治水平是不一样的。

中医学既有科学理论,也有诊疗技术,更有治病经验,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而且,虽然理论知识主要在学校里学习,而在临床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的时候,往往还要进一步验证和更深入地学习,中医的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要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于无穷。”其间的联系一旦割断,知识就不能深化,中医的“软技术”就会退化、僵化、异化,甚至消失。

现今,许多中医人过于迷信西医的硬技术,而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软技术,已经退化为只知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或叫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等几个简单的术语。既不能识证、辨证,更不能活法、巧治了,已经是异化(西化)的中医了。中医学术的萎缩,导致治疗水平下降,与其应当达到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因此,应该回归中医,坚持中医的自主意识,坚持按中医自身规律发展中医,而不是按人们的期待,或者按西医的要求、按物理化学的标准发展中医。因为,异化中医,只能导致中医的退化,而不会促进中医的发展,尽管有人称之为“现代化”。



捍卫中医就是捍卫科学发展观

那么,为何要捍卫中医?捍卫什么?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格外提出来。

因为人们对于中医的认识存在误区,捍卫中医首先是要正确认识中医。

当然,在有人要取消中医的时候,捍卫中医首要的任务是捍卫中医的生存权,也就是要捍卫中医诊治疾病,为人民服务的权力,这是一项已经行使了几千年的权力。

为生存权而斗争,曾经发生过,那是七十多年之前的一段佳话,也是中西医学碰撞之后引发的一场政治风波,最后的斗争结果是,中医胜利了,中国人民胜利了。尽管当时的政府一直心存芥蒂,百般阻挠、压制中医,但是,在法理上,中医是胜利者。建国后,中医主流医学地位的确立,曾经有过曲折,有过斗争,但是中医的地位,不可动摇地写在了《宪法》之内,这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捍卫中医的第二项任务,就是捍卫中医的话语权,也就是要捍卫中医的理论解释权。张功耀说中医理论是“土匪黑话”,把中医解说病情说成“装腔作势的理论解释”,是“欺骗患者”;还说中医的杂志的文章都是“放狗屁”。他们这样说,除了学术偏见之外,就是丑化中医,意欲剥夺中医在科学殿堂和大众面前的话语权,把中医变成失语的状态,然后取消已经不会说话了的中医。

中医开展医疗活动,必须以某种理论为指导,而不是随意地使用中药,也不是胡乱地解释中医的诊疗活动。对于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以为中医必须用科学的理论做指导,以科学的语言进行解释。

原则上,这种说法并没有错误。但是,“科学”是什么?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具体说来,“科学”可以划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学”还有广义与狭义的的不同;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区别。

当要求中医用“科学”指导实践,用科学解释实践的时候,你首先应该明确你说的“科学”是什么科学?并且请牢记“科学不是真理”,“科学只能发现、接近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而不是科学,科学也要受实践检验。

明确了这些前提,我们就可以谈论“科学”了。

中医不是不喜欢科学,而是非常欢迎科学知识,希望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中医、指导中医,只是,目前“科学”还很年幼,科学的工具还很落后,无法揭示中医理论的奥秘,也无法指导中医选药组方,也无法把中医所以有效、所以无效的原因说出来。是“科学”还不够先进,不是中医不科学,需要告别的是 “落后的科学方法”、“落后的科学知识”,而不是中医。

中医的许多思想属于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因为“科学在进步”,科学的方法论除了还原分析、清晰明了之外,系统、整体、综合、模糊、辨证思维的方法,正逐步被纳入到“科学的新方法”之中,这种新的思想方法,正是中医学一贯的思想方法,不论人们是否愿意承认,事实就是这样。

第三,捍卫中医就是要捍卫中医的发展权。

历史上,中医一直在发展,决不是废医论者所说的中医从来不进步,也没有找到进步的方法。中医学以它独特的方式,一直在进步。不是有了化学、物理、数学的名词才算进步,不是走到解剖的道路上才是进步。

从先秦的十一脉,到后来的十二脉;从热病到伤寒,再从伤寒到瘟疫,再到温病,再到建国后的乙脑、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白喉、甲肝合并乙肝、SARS、艾滋病防治,中医一直在进步,也一直在创新。

其中,中医对于世界防治传染病的重大贡献,就是发明了疫苗免疫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原始创新,是中医免疫思想哺育的结果,而不是偶然轻松得来的雕虫小技。

西方当时盛行的是隔离、防护,甚至是杀戮接触者的做法。英国的玛丽第一次介绍原创于中国的人痘接种技术的时候,用的词语是“嫁接”,而中医的名称却是“疫苗”(当时叫旱苗、水苗、时苗、熟苗),这种称谓的差异,反映的是思想的不同。

“嫁接”等同于“引火烧身”,是应该避免的,因此,西方推行隔离、穿“鸟嘴服”,都是为了避免与患者接触。“疫苗”则是控制于未然,就象掌握火种,燎原烈火不可以煮饭、取暖、照明,只有可控制的火苗、火种才能为人类带来利益。因为“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扎手的蒺藜,只有在幼苗的时候才可以轻松除去。

中医“化毒为药”,“以气制疫”的免疫思想,孕育了疫苗技术,为人类消灭天花,进一步控制传染病立下首功一件,不可抹杀,更不可借机反对中医、攻击中医。

中医第一次遇到SARS新瘟疫,就能展示治疗有效;靠着过去的辨证论治理论指导,就可以治疗艾滋病,而不是从实验室里筛选、海选药物;中医专家王绵之先生设计的中药,可以为宇航员减轻太空病,也说明中医不是经验医学,而是具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科学医学。

中医有理论,有技术,更有经验,并且不限于药。

如何捍卫中医?捍卫中医是大家的事情,是整个中华民族、甚至是整个人类的事情。应该从政府、政策、法律、价值取向、舆论宣传、价格杠杆、人才培养等等,在不同方面捍卫中医,不容肆意践踏、取消。但是,从一个学科、一个学术体系的角度来谈捍卫中医,就是要捍卫中医的科学性,用科学来捍卫中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36601-587393.html

上一篇:中医的方法论与普适性(二)
下一篇:说说“中医四诊”
收藏 IP: 61.161.146.*| 热度|

6 武夷山 张焱 王勇 zhanghuatian anran123 MassSpec16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