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公里内陆地方院校开办了海洋材料专业
冯培忠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与物理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去年听闻一则关于高校专业建设的故事,至今想来仍引人深思。一位地级市高校二级学院的教授,曾颇为自豪地讲述自己的“办学经历”:他本非材料专业出身,最初任职任教于金融学院,后来调任材料学院主持行政工作。到任后发现,材料学院仅设“材料化学”一个专业——在他看来,单专业的配置配不上“材料学院”的名号,若要名副其实,至少需增设一个材料类专业,形成双专业办学院格局,否则不如直接改称“材料化学学院”。
增设什么专业呢?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 这些常规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布点太多,缺乏竞争力。一番琢磨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小众领域:海洋高分子材料专业。理由看似充分:学校所在省份是海洋省份,“有海就一定需要海洋材料人才”。可鲜少有人注意到,这所高校地处距离海边800公里的内陆地级市,且是以文理学科为主的院校——既不靠海,非全国性或全省重点高校,更无强势工科根基,开办海洋材料专业的基础条件本就先天不足。
但“办学热情”并未因此冷却。开始调研,可深入基层后发现,本地根本没有海洋材料类企业,相关人才需求更是一片空白。于是他将格局“放远”,终于在500公里外找到一家、仅此一家海洋材料企业,托关系、找人脉开出了一份人才需求证明。再结合“国家大力发展海洋事业、急需海洋人才”的政策背景,一番论证下来,海洋高分子材料专业竟真的顺利获批。材料学院从此“名副其实”,既有材料化学,又有海洋高分子材料,教授也将此视作自己的“功绩”。
这已是近20年前的事了,后续发展如何不去“设想”。如今官网查询可知,该学院海洋材料专业仅有7名专业教师,7个人办一个专业,其中2名副教授、5名讲师!!无一人主持过省部级课题,更无教授领衔;而与之对比的材料化学专业,却有26名教师,其中教授4人,师资力量悬殊。更现实的问题是,海洋材料专业开设了32门专业课,分摊到7名教师身上,平均每人要承担4门课程——如此高强度的授课任务,不仅教师压力陡增,学生面对重复的师资面孔与教学风格,又怎能避免“审美疲劳”?
记得曾追问教授:“这些学生毕业后,真的能从事海洋高分子材料相关工作吗?”他的回答坦诚却扎心:“几乎没人去。内陆地区本就没有海洋材料行业需求,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在外地又缺乏竞争力,大家拿了文凭后基本都转行了。”
一句“转行”,道尽了这个专业的尴尬。没有对应行业需求,为何非要开办海洋材料专业?难道仅仅是为了“材料学院”的内涵名分,就硬要附加一个脱离实际的专业?退一步讲,即便想发展材料类专业,为何不结合当地经济需求,开办真正亟需的专业?再或是,坦然将“材料学院”改称“材料化学学院”,专注深耕单一专业,又有何不可?
这样的故事可能并非个例。北方某地方性工科院校的外语学院,为了凑齐“外国语学院”的名头,在英语专业基础上开办了柬埔寨语专业;南方某地方高校的外语学院,竟增设了与本地文化、经济关联度极低的蒙古语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除了最终拿到一纸文凭,所学知识与地方发展需求脱节,服务地方无从谈起,毕业即面临“换专业、转行业”的困境——这样的专业教育,究竟有何意义?是否真正为学生着想?
当然,我们并非否定小众专业的价值。若为综合性外国语高校,无论地处南北,开设小语种专业是服务国家对外交流的需要;若为全国性重点高校,布局海洋材料专业,是响应国家战略的担当。教育固然不能过于功利,但绝不能脱离“定位”空谈发展,专业认证思想给了专业很好的指导,学生毕业后五年的目标与发展!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唯有找准自身特色与不可替代性,兼顾学生就业、产业需求与国家战略,才是真正的办教育、办专业、办学校,才能避免陷入“为凑名分设专业”的误区,不让专业建设沦为“坑”的陷阱。
毕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是让学生带着有用的知识与能力走向社会,而非让他们抱着与现实脱节的文凭,在转行的迷茫中重新开始。专业建设当守本心,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学生未来的光。
注:1故事并不是全国材料学院的故事,也不是自己学校的故事,请勿对号入座;2本故事完成并润色两遍后请人工智能进行了润色,然后再进行了人工修订和润色。3两幅图一副为运河边窑湾古镇一副为矿大南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培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7429-150507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