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教师个人是否需要制定五年规划?
冯培忠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与物理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个人是否需要制定规划?曾经听一个专题讲座,调侃说规划就是“鬼话”,然而全世界都在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规划,例如有的地方是每隔5年一个规划,有的地方是4年一个规划,有的10年甚至20年的长期规划,对于单位肯定要有规划,那么对于个人、几个人的小团队是否需要规划?
有时候觉得在单位的大规划面前个人感觉很无力,只能是执行,因为个人和小单位可调配的资源十分有限,很多内容可能有规划,但没政策,最后不了了之,规划有啥用。
或者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播育收飨,跟着季节走,还需要规划干啥。
再或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今年大旱,不见收成,规划收不了场。
这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都是存在的,但人生依然需要有规划。
如果没有规划,你就可能为临时的各种事务应接不暇,每天睁开眼都是新事物,买啥菜?怎么做?如何吃?忙的不亦乐乎!没有规划,可能每天都在买耗材、做实验、写论文,依然忙的不亦乐乎!但究竟做实验有啥意义,写论文发现了什么?可能并没有深度思考。
如果没有规划,可能每天都为重复鸡毛蒜皮的事情着急,依然是睁开眼就想买啥菜?怎么做?如何吃?最后觉得每天忙着同样的事情,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新鲜感,最后归于躺平的行列。
如果没有规划,就可能抓了芝麻放了西瓜,为了一些小小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忘了人生几十年还可以做出来更大的成就。例如今天发了一篇小文章,满足了考核的一条而庆祝,明天完成了一个小目标而欢呼,但是却忘了当今世界的竞争是选拔式的优秀的竞争,而非合格性的标准的竞争。
如果没有规划,你就可能会为了考核而凑小文章,为了奖励而凑小文章,为了日子而凑专利,为了工作量而做一些并没有多大挑战的事情。
作为高校,整体感觉对老师的考核是:有任务没方案,有目标没措施,有指标没路径,有总结没计划,有考核没内涵。
我们在培养本科生的过程中对课程提出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然而我们自己是在做着一些“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还是“低阶性、跟踪性和一般性”的工作,发着实验性的论文,看似IF很高,但和三年前的论文相比,是否有新的阶梯、新的创造、新的挑战?
听朋友聊天说,张三的基金本子写的也一般,一次就中了,殊不知张三博士阶段就在本领域发了顶刊,尽管不是NS,但也是本领域国际公认的顶刊,你说张三不应该中么!
从高校教师的群体来说,学习规划精神,制定三年或五年规划,三五年内,我要干什么?做什么课题,为什么做这个课题,国内外进展如何?难题究竟在哪?我的策略是啥,路线和方案是啥?期望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获得哪些方面的突破或创新,具有何种特色?计划发表几篇论文,揭示哪些原理?形成哪些特有技术?其实基金申请书都设计的挺好,但是总感觉我们没有受过逻辑学的训练,没有理解基金申请书背后的科学逻辑、时间管理、自然探索的内涵,都是在模仿中学习。一旦命中,本来计划只发表5篇文章,最后结题的时候一下子20篇,高高兴兴显著性超过了原来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其实殊不知是自己降低了标准,论文从代表性变成了一般性,用一般的论文凑了数量,降了质量。
新时代大变局,成果已经从数数的时代转入质量的时代,只有5篇代表作,再多的“代表作”都写不进代表作栏目,再多不转化的专利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有一位世界知名的华人科学家说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很难成为大学者,数学史研究表明许多大科学家很小的时候就晓得自己走的方向再加上遇到好的老师,什么是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看看我们身边,有些人10年间就实现了从一名普通教师到知名专家的跃迁,作为外人我们都能感觉到他清晰的目标和详细的规划,而有的人完成这个花了20年,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努力,然而有的人很早就把目标给放弃了。所以不管你是20岁还是50岁,从现在开始制定规划都不晚,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规划做一番事业,做出成就。
适应时代,顺应时代,想干事做计划,每个人、每个团队都应该制定三五年规划,规划工作的内容、路径和目标,无论哪个岗位,如果想做创新的工作就需要计划、规划、凝练、总结、反思,螺旋上升、不断提高,否则就可能陷入捡芝麻的陷阱,例如,博士阶段导师给了一个课题,但究竟为什么做并不知道,工作了自由了抓紧到企业去调研,多个企业去调研,重新读文献,读个1000篇,把真正的科学或技术需求搞清楚,然后设计相应的方案,干起来,原来为了毕业、为了非升即走5年发5篇论文,现在5年发3篇,从IF-5提高到IF-10,从一般期刊提高到业内顶级期刊,哪怕依然发IF-5的论文,但论文的写作提高了,内容丰富了,解释清晰了,原理透彻了,创新突出了,不再以刊定文,而是以文论文,文章本身的水平提高了。这样一方面不再那么累,为了实验累、为了试错累、为了论文累、为了数量累、为了考核累、为了走穴累、忙前忙后累,盲目盲眼累,日子可以稍微轻松,也不再会那么卷,另一方面再申请基金、申请项目、解决问题、获得经费因理解的深、代表作强都容易了,也意味着把自己的事业做的越来越精致,成为本领域的大国工匠,行家能手.......。
大学教师教着大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然而自己却不做规划,如何做到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行为世范?值得怀疑!
当然,规划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如同航海需要根据风向调整航线,人生规划也应保持弹性。但不管怎么说,都应该有规划,从现在行动起来,用实际的行动规划未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培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7429-149830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