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培忠
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 小班化 盼其早至 精选
2025-8-3 10:42
阅读:2926

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小班化 盼其早至

冯培忠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与物理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人既有共通的生理基础——一个鼻子、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一个嘴巴、十根手指......,也有千差万别的特质:脸盘有瓜子与国字之分,性格有刚柔之别,认知有深浅之异,天赋更有偏科之态。有人善数学逻辑,有人长语文表达,有人精音乐韵律,有人强体育竞技......。所以相同不同都是常态,都是客观存在,求同存异是永恒的主题。

古人早已洞悉此理。孔子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正如我年少时的经历:村小里各科皆优,被辛老师骑车带往县城参赛;初中仍无短板,高中却对语文课的分段与总结屡屡困惑,反倒是能为同学反复讲解数学题——这正是 人各有长、人各有短人人不同的鲜活注脚。因而高中分科就是一次大的因材施教,不是古代仅仅四书五经,数学好没得功名选!大学再分科分专业转专业又是一次因材施教,工作后再转行可以认为是一次因材谋生。

《汉史·韩彭英卢吴传第四》有一段韩信和刘邦的对话“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这段对话既有相同“将兵”,又有不同“将将”,所以每个人能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非常重要,就是我们每个人能同时把握清楚的人和事是有限的,有边界的。

微信图片_2025-08-03_103618_698.jpg

拉扯的太远,还是回到教育,如何因材施教,就是要能观察并挖掘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根据学生的优缺点来进行教育,怎么能观察到每个学生,师徒制不现实,小班化是方向。2022CCTV报道美国某大学班级人数不足20人的比例实际为57%,然而提交给排名机构的时候是83%,对班级规模进行了造假,由此导致该大学当年被剔除排名榜单,202571日该大学未承认造假,但以“无责和解”支付律师和赔偿学生共计900万美金的形式进行了了结,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班级规模20。再如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新生进校按照25人编班开展探究式教学,所以小班化既是现实,也是未来的方向。

小班化是教育的本来组织形式,私塾是小班化,可以说从春秋时期到改革开放前,教育一直属于奢侈,能上学的凤毛麟角,例如1978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1.55%,加之基础教育均散各地,因而教育始终是小班化。1980年代我的小学在村里,一个年级10名同学,全科老师;初中在乡里,一个班级40名同学;高中在县城,一个班里40-50名同学;大学入学班级30名同学毕业26名同学,专业课就是一个小班在上。而现在,乡镇的小学和初中没人上,县城省城的座位不够,班级规模不断扩大,教室的空隙十分狭小,总感觉现在高中生的个子比我当年高但课桌比我当年窄而小,而大学基本都是合班上课,所谓的探究式可能是极少数老师的探索,并不是普遍的覆盖,可能也没有那么多教室开展全部小班化探究!

大班上课老师能观察到每个同学的状态么?能保证和每个同学都有接触和了解么,能挖掘到每个同学的优缺点么?难!过去四十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出现了快速发展,基础教育向县城省城聚集化,高等教育规模化,导致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在大班化,都在批量生产,都在标准化培养,都在完成自己特殊阶段的任务,把困难留给下一阶段,多了些同人,少了些个人;甚至大学都在趋同化发展,如何还能关注到个人的差异化发展?

如果按照上面提到的20人或25人的班级标准,相信教育不再会像工厂那样以生产标准件的模式培养学生,教师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做到个性化培养,才能不拉下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和卓越的个人。

什么时候能实现小班化,2040,也就是高等教育人口红利结束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小班化。根据先前的计算(科学网—畅想2040年的高等学校与高等教育:小班化 头部强 尾部关 能力化 - 冯培忠的博文),如果按照当前的人口变化和高校招生规模,到2040年左右预计有约30%的高校关停并转,如果那时候每个高校的招生都缩减30%,例如我的高校招生从6000缩减到4000,我的专业从270缩减到180感觉都没问题,这样既可以避免尾部高校关停并转,又顺势可以把班级缩小,小班化水到渠成。所以在时代面前很多担心都是多余的,但是也影响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体验感,然而谁能早实现小班化,谁就可以独领风骚,谁有勇气短期扩大招生但仍坚持提前小班化的决心,谁就可以勇闯天涯

教育的灵魂,在于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光芒。小班化,正是守护这一灵魂的载体。

小班化,盼其早至

微信图片_2025-08-03_103637_448.jpg                             上图是大型硅钼棒窑炉;下图为日照海滩螃蟹的杰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培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7429-149628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3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