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种的“人才计划”、“人才工程”是计划经济思维的产物
精选
2011-9-13 21:52
阅读:8280
标签:人才, 科学家, 科学研究, 人才工程, 计划经济
大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或许是感觉到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的压力,我国的各级政府和部门开始盛行各种人才计划、人才工程,期望藉此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领军人物,甚至于有的省这两年还出现了院士培养工程/计划。客观上说,这些政策执行多年下来,效果是有的。然而,个人以为,这种做法追根溯源,仍然不出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不利于科学的长期发展和原创性成果的取得。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有着自身特定的规律。重要科学成果的取得,通常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重要的科学突破和突破,往往不一定限于由官方钦点的人才、重点扶植的团队获得,尽管他们占据着更多的科研资源。事实上,不同年龄层面、学科结构的大量科学家构成科学共同体,通过长期的共同的努力,由其中的某些科学家在某些问题上取得原创性突破,从而推动某个学科的显著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和科学界整体水平的提高。我们在科学管理和资助模式上,不能一再坚持过去那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计划经济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应该遵循科学的自然规律,为大多数热爱科学、勤奋敬业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平等、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发展自己的scientific career;而不是钦点一些重点苗子给予充足的阳光雨露,却放任其他苗子如野草般自生自灭(现在很多单位对青椒们确实是这样对待的)。
在现代科学的长期发展史中,我们未闻哪位作出杰出贡献的大科学家是“人才工程”培养的产物。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有着自身特定的规律。重要科学成果的取得,通常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重要的科学突破和突破,往往不一定限于由官方钦点的人才、重点扶植的团队获得,尽管他们占据着更多的科研资源。事实上,不同年龄层面、学科结构的大量科学家构成科学共同体,通过长期的共同的努力,由其中的某些科学家在某些问题上取得原创性突破,从而推动某个学科的显著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和科学界整体水平的提高。我们在科学管理和资助模式上,不能一再坚持过去那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计划经济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应该遵循科学的自然规律,为大多数热爱科学、勤奋敬业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平等、宽松的成长环境,让他们都有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发展自己的scientific career;而不是钦点一些重点苗子给予充足的阳光雨露,却放任其他苗子如野草般自生自灭(现在很多单位对青椒们确实是这样对待的)。
在现代科学的长期发展史中,我们未闻哪位作出杰出贡献的大科学家是“人才工程”培养的产物。
相关专题:人才引进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纪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3322-486054.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