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舅妈”李春燕回到林城没有几天,日历就翻到了腊月二十四,这是半夏到魔都读大学的第二个春节,也是她过的第一个南方小年夜。
“丰山的小年夜明明是二十三,魔都的小年夜怎么就是二十四呢?”半夏以为过年大概就像平时过节,发一张餐券,免费在食堂吃一次饭而已,直到腊月二十二那天,辅导员康茂萍把一张印着金边的就餐券递到她手里,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说:“小年夜下午五点,一餐大厅,校领导陪大家过年。”
到了小年夜傍晚,半夏揣着就餐券走向一餐,远远就听见里面传来热闹的锣鼓声。推开门的瞬间,她愣住了,平时摆着打饭窗口的地方搭起了小小的舞台,背景墙上画着一头憨态可掬的黄牛,红底黄字的“留校师生春节团圆晚会”格外醒目,彩带在暖黄的灯光下轻轻晃着。
“半夏!这里!”同班同学林卓翼挥着手,身边的空位上还放着一条崭新的红围巾。半夏走过去坐下,问道:“你咋也没有回家?”林卓翼说:“我爸妈回老家看爷爷奶奶了,他们让我晚点儿回去。”半夏边说边把围巾绕到脖子上,就听见司仪清亮的声音响起:“团圆晚会现在开始!”
锣鼓声再次炸开,接着是此起彼伏的掌声。张校长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脖子上也围着一条和半夏同款的红围巾,走上台时还笑着朝台下挥了挥手。“同学们,离家在外的年,咱们一起过才热闹!”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过来,像家里长辈的叮嘱,半夏忽然想起老师妈妈王翠兰每次送她出门时,也是这样温柔又有力量的语气,眼眶不由得有点发热。
更让她惊喜的还在后面。平时总笑着问她“姑娘要加饭不”的打饭阿姨,此刻系着藏青色的布围裙,端着托盘穿梭在餐桌间,活脱脱像老茶馆里的跑堂小二。“来咯!‘牛气冲天’!”阿姨把一碗热气腾腾的菜放到桌上,半夏一看,原来是白萝卜炖牛腩,牛腩炖得软烂,萝卜吸满了汤汁,香气直往鼻子里钻。紧接着,“吉祥如意”板栗烧鸡、“红红火火”鹌鹑蛋红烧肉陆续上桌,每道菜的盘子边都贴着小小的红纸,写着吉祥话。这些菜平时都有,只不过没有今天叫的名字好听罢了。没有酒,桌上摆着橙汁、可乐,还有热乎的姜枣茶,校领导们端着杯子,一桌一桌地走过来。
“同学们,在学校过年,还习惯吗?”张校长带着其他领导走到她们桌前,手里端着一杯姜枣茶。半夏赶紧站起来,双手接过杯子,指尖碰到温热的杯壁,心里也暖烘烘的:“习惯!比我想象中热闹多了。”
张校长笑着点点头,和他们一一碰了碰杯:“多吃点,不够再让阿姨添,咱们今天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校长又说:“假期在学校,有什么困难,随时给我写E-mail,我一定及时帮你们解决!”
半夏咬了一口牛腩,软烂的肉在嘴里化开,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她掏出诺基亚 N96,对着满桌的菜和身边笑着的同学们按下快门,手机屏幕不大,但能清晰拍下眼前的热闹。她点开和“舅妈”的聊天框,慢慢敲下文字:“舅妈,学校小年夜很热闹,有好多菜就是我们原来的菜,现在改了一个吉利的名字,有空我把照片发给你。问舅舅好。”
虽然没等到回复,但看着手机里刚拍的照片,再望望眼前满室的热闹,敲锣打鼓的声响、同学们的笑声、阿姨们热情的招呼,还有杯里冒着热气的姜枣茶,半夏忽然觉得,今年这个小年夜,哪怕没有熟悉的家人在身边,比在丰山开心多了,这也成了她心里一段温暖的记忆。
在半夏的要求下,章金南在寒假结束前3天就回到了学校,他俩在图书馆中对两张课程表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章金南坐在椅子上,手指捏着笔杆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眉头微微皱着。这个学期,他要重修七门大课,每一门的学分都沉甸甸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你看这门《分子生物学》,课表上是周一上午八点和周四上午十点,《概率统计》也是这个时间,撞得死死的。”章金南把重修课程表推到半夏面前,语气里带着点无奈。他问半夏:“我是不是可以选择免修?直接去参加考试。”半夏说:“你去听课还不一定能过呢,自己学习,你说不定又去打游戏了!”
半夏拿起笔,在两张课程表上勾画出重叠的时间段,又把新开的课程一一列了出来:“别急,咱们再找找别的重修班。你看,陈老师的《概率统计》与其他老师的课时间上不是平行的,我们选他的。”她指着课程表上的空白处,眼睛一亮。
章金南凑过去一看,果然,周一上午十点和周四下午的《概率统计》完美避开了新开设的《分子生物学》,但是章金南有些不愿意地说:“听说陈教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半夏马上打断了他的话:“老师要求严格是对你负责任!”就这样,两人一点点地调整、筛选,把七门重修课和新开的课程像搭积木一样重新组合,成功选了五门重修课,还有《计算机原理和编程》《有机化学》放到了明年这个时候。阳光透过窗户,在课程表上投下淡淡的光影,他看着上面整齐的时间段,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半夏,这次真的谢谢你,”他抬起头,对着半夏笑了笑,“要是没有你帮我一起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搞定这些课。”
章金南把最终确定的课程表拿到打印店打印了出来,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文具盒里。
半夏笑着说:“这都是小事,接下来的学期才是关键,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松懈啦。”章金南想起了他大一的整个一年,每天沉浸在游戏中,浪费了太多大好的时间,就感到有些脸红。章金南用力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个学期的课程虽然满,但只要按部就班的学,就一定能把落下的功课补回来。
开学第一周,学院群发了E-mail,附件里贴着“本科生研究计划”题目清单。刘岱森仔细翻找,鼠标指针最终停在“胰腺癌发病相关机制研究”那一行,眼睛瞬间亮了,这和他一直关注的肿瘤发病机制的方向刚好契合,没有丝毫犹豫,他就记下了题目的编号。
半夏则对“植物组织培养”情有独钟。题目后面标注着指导老师是朱岚音教授,她想起上学期听的植物学讲座,朱教授讲植物细胞全能性时的神采,心里顿时有了倾向:“这个比那些纯理论课题有意思多了。”
午休时,半夏拉着廖旭芳往实验楼走,脚步都带着轻快:“旭芳,咱们一起去找朱岚音教授吧,她那个植物组织培养的项目,我觉得特别适合咱们。”廖旭芳抱着书本跟在后面,含糊地应了一声,眼神里却藏着几分犹豫。
敲开朱教授办公室的门时,里面正飘着淡淡的茶香。朱教授转过身,脸上带着温和的笑,一口带湖南口音的普通话格外亲切:“你们是来了解植物组织培养项目的吧?来,坐。”她指着桌上的培养皿,里面嫩绿的愈伤组织在灯光下透着生机,“我们课题组现在主要做的,是用植物组织工程手段生产紫杉醇,用我们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紫杉醇的产量,还不需要破坏植被。”
半夏凑过去盯着培养皿,耳朵里满是“紫杉醇”“药物生产”这些关键词,心里越听越激动:这和她将来想做的药物开发方向简直完美契合!廖旭芳坐在一旁,却只是偶尔点头,注意力似乎没在项目介绍上。
离开办公室后,半夏立刻在宿舍登录系统填申请书,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填到“参与人员”一栏时,她想都没想就输入了廖旭芳的名字,两人平时总在一起组队做实验,好得就像一个人一样,这次自然也应该在一起。
第二天,半夏把打印好的申请书递到廖旭芳面前,指着签字栏:“旭芳,快签了吧,咱们明天一起交上去。”可廖旭芳却迟迟没接笔,低头抠着指甲,声音轻轻的:“半夏,对不起啊,我…… 我不打算选这个项目了。”
半夏手里的申请书顿在半空,愣住了:“为什么呀?昨天不是还好好的吗?”廖旭芳抬起头,眼神带着歉意,“我还是觉得肿瘤方向更适合我,”半夏说:“紫杉醇不也是治疗肿瘤的吗?”廖旭芳却说:“刘岱森选了胰腺癌机制的课题,我打算跟他一起做那个。”
半夏心里有点失落,但也没再多劝,只是默默拿回申请书。刚回到宿舍,章金南就找上门来:“半夏,听说你要报朱教授的项目?带我一个呗,我也想试试做实验。”
半夏看着他,想起开学前一起梳理重修课程的场景,语气不由得严肃起来:“金南,你的七门重修课才刚选好五门,这些课能不能及格才是你的重点。现在最重要的是把不及格的课程补上,研究项目对你来说不是主要矛盾,等你把功课都赶上来再说吧。”
章金南脸上的期待慢慢褪去,抓了抓头发,也知道半夏说得在理:“行吧,那我先把重修课搞定,以后有机会再跟你一起做项目。”半夏看着他离开的背影,低头摸了摸申请书上空白的参与人员栏,心里虽有遗憾,却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 就像刘岱森选肿瘤机制,廖旭芳选择了新的朋友,而她自己,要专注学会植物组织培养。”
这正是:
廿四团圆迎牛年,金南重修五科艰。
半夏组培研途启,旭芳大壮暗结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乔中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6948-150913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