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中东
《宿命》第二章 无母女童遇春风 半夏锦绣添棉线
2025-10-6 07:31
阅读:2349

姒半夏的家乡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他们的县城叫丰山,据说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她出生在启河村,村里还有一口据传已经五千年的水井,井水甘甜,大旱之年也从不干涸。

1980年代之前,启河村每家每户的清晨总是从井台边打第一桶水开始的。太阳升起之前,村民们就挑着水桶,来到井旁,用扁担一头的挂钩勾着水桶,向井下伸去,接近水面后,突然一抖,水就装满了水桶,满满一桶水就被提到了井台上。井口高出地面一尺多,大人正好一步就可以迈上去。井口青石板早就磨得非常光滑,靠近井口一侧,还有很多被绳子磨出的凹痕。

后来,村民们都在自家院子里安装了一个手摇压水柄,这样洗菜洗衣就不用再去那么远的水井了。但是村民们还是觉得水井中的水比自家院子中压上来的水好喝。所以只要家里有人可以挑水,做饭泡茶用的水,还是要去井里打。后来村里用上了自来水,如果有贵客来,村民们还喜欢专门去井里打水招待客人。

村子后面有一条叫作启河的小河,起源于丰山。相传大禹担负治水使命后,有一天巡至涂山,看见耕父立于激流之中而不没,甚感诧异。就向耕父请教治水之法。耕父感动于大禹的好学和辛苦,就赠大禹一捧黄土,言道:"此乃息壤,取自昆仑之巅,遇水则长,可随洪峰升降。"大禹听后,就将息壤撒于堤岸,果然见泥土遇水便自行生长,筑起的堤坝竟能随水位上涨而增高。更奇者,此土经年不朽,遇旱则缩,遇涝则张。大禹依此特性,在天下九州要害处皆埋下息壤。就这样,大禹将洪水引入了大海。

治水功成后,大禹将剩余息壤分藏三处:一埋会稽山下,镇东海潮汐;一置龙门峡谷,护黄河安流;最后一捧赐予其子启,命其世代守护。启遵父命,携息壤定居丰山,建启河村。村后堤坝暗藏息壤,故几千年来启河村旱涝保收,成为一方福地。

村里老人们说,每逢甲子年仲夏夜,埋藏息壤的地方会泛起金光。若有德者取之,可用于治理一方水患;若无德者擅动自用,则必遭反噬。至今启河村古井旁仍立禹王碑,上面用蝌蚪文书写着几个字,有认识的人说,这几个字的意思是:"水土之性,在德不在力"。

半夏没有见过她的妈妈,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是半夏的名字是妈妈给起的。半夏看见过她爸爸妈妈的结婚证,上面的名字是刘翠花。听奶奶说,她妈妈是买来的,生下她以后刚3个月,就被警察给带走了。为此,她奶奶还耿耿于怀了很久。因为87年的时候,他们家花了5000元从人贩子手中买的媳妇。那个时候万元户都很少,5000元可不是一个小的数目。她妈妈被警察带走以后,她的爸爸姒有山也被警察带走了。等她再见到爸爸的时候,就已经五岁多了。爸爸回来以后,不愿意再呆在村里,就去了县城帮人家洗车修车,后来又自己开了一个洗车行。半夏上小学以后,爸爸又结了婚,很快就有了一个小弟弟。

半夏从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村里来了两个城里人老李和小张。他们在村委会打听,哪个孩子学习好,且家里比较困难。村支书问,我们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比较贫困,孩子们也都很用功,他们都想将来考上大学,端上公家的饭碗。小李问,有没有单亲的女孩子?比如没有妈妈照顾的?村支书回答说:正好有这么一家。她妈妈是被拐卖来的,后来被警察解救了。小孩子留在了我们村里。就是她爸爸住过几年牢。放出来以后,派出所还经常了解他的情况。孩子确实可怜,这样的家庭可以资助吗?带着四川口音的老李说:“我们这次的任务,主要是想帮助一个单亲的女孩子,假如可以的话,会一直资助到她上完大学。至于她父亲是不是坐过牢,不是我们考虑的因素。”村支书听罢,就把老李和小张带到了半夏爷爷奶奶家。

半夏的爷爷奶奶家的房子是用麦秸和黏土的土坯盖起来的,四个墙角是青砖砌起来的柱子,中间用土坯垒成,虽然内外都有石灰抹平,但是外墙被雨水冲刷的非常斑驳。三间正房,中间是厨房,两边是卧室。爷爷奶奶住在右手一侧,厨房灶台的烟道冬天可以穿过爷爷奶奶的土炕,这样冬天炕就是热的。夏天的时候则通过另外的烟筒直接经过天花板到了屋外。屋里的墙面,被烟熏火燎的黑一片黄一片的。唯有墙上的年画是春节新贴上去的。炕的周围泛着绿色的油漆看上去也有些时日了,这些油漆可以避免墙上的白灰蹭到衣服上。院子里的西房过去是放柴火和杂物的,旁边还有一排鸡窝,院子的东南脚是一个旱地厕所。

老李和小张先是和半夏的爷爷奶奶聊了几句家常,然后就问:“假如我们可以提供一笔生活费给你的孙女,你们能让她一直好好读书吗?”半夏的奶奶回答说:“女孩子家识几个字,会算账就可以了,读再多的书也是要嫁人的。有人资助当然好了,你看我这咳嗽一直好不了,我们家的房子也该翻修一下了”。

老李和小张来的目的是资助小学生上学,不是帮助他们家脱困的。其实这个时候的姒有山在县城里面的洗车店已经有些规模了,他们家一般的生活根本没有问题。倒是半夏的奶奶常年患有肺心病、肺气肿却是一直要花钱的。

老李和小张看见双方的目标很不一致,就礼貌地告辞了半夏的爷爷奶奶,去了学校,找到了半夏的班主任王翠兰老师。老李和小张就问王老师:“姒半夏学习怎么样?”“是不是读书的料?”王老师回答说:“半夏很聪明,特别是记性很好,还会举一反三!”老张就和王老师商量,是否可以帮助掌管资助姒半夏的救助金?王老师问:“怎么掌管?”老张说:“现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资助方在半夏的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负责她的穿衣吃饭,特别要保证半夏的营养要跟上。每天保证一颗鸡蛋和半斤牛奶,每年我们还会根据孩子的身高,给她送来换季的衣服。另外每个月还有一些零花钱。这些钱一定要花在半夏身上,不能给了她的家里。”王老师知道半夏的身世,也知道她家里的情况,就保证说,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重托,把孩子培养好!

老李和小张就和王老师定了一个协议,大概的意思就是:1、基金会每个月根据实际情况给半夏500元钱,其中450元用于半夏的一日三餐和纸笔图书等,另外50元作为王老师的喝茶钱。假如物价上涨了,再根据物价的涨幅增加费用。2、假如半夏可以考取高中,高中以后的学费,基金会另行支付。3、基金会还会根据半夏的身高,每年给半夏置办一些衣服。4、这笔钱是用于半夏学习的,不能用作其他方面。老李和小张还专门叮嘱王老师,不能把钱给了半夏的爸爸,以及爷爷奶奶。

这些事情都办好以后,老李就请王老师把半夏喊来,看见半夏脸上被汗水抹的一道道的黑印,老李心里有些不好受,就用王老师的脸盆接了一盆水,让半夏认真洗了个脸,王老师帮助半夏梳了一下头,重新扎了小辫。王老师给半夏梳头的时候,发现,半夏的头发上有很多虱子和虮子。王老师心想,我们这里也不缺水,为啥孩子还会长虱子?看来以后还要多关心半夏的个人卫生。就连她爷爷奶奶家也需要专门去叮嘱一下,认真把衣服被褥洗一洗,晒一晒。村支书看见老李也注意到半夏头上长了虱子,有些尴尬地解释说,“皇帝头上也几只御虱,何况我们小老百姓。”大家互相心照不宣地笑了一下,心里想着什么,谁也没有再说什么。给半夏梳洗的过程中小张就用自己带的照相机拍了几张照片,最后大家还一起合了一张影。

就这样,半夏在上学期间,比其他的孩子吃得都好,衣服也比较时髦,有了王老师的特别关照,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成绩在年级一直名列前茅。

月有阴晴圆缺,半夏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她的后妈让半夏尝到了一些生活的不易。这些事情,我们下回再说!

这正是:倾情资助五百钱,书本衣饭细周全。心无旁骛苦读书,半夏锦绣添棉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乔中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6948-1504804.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