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飞凡生于乱世,他常常看到家乡人民饱受病痛折磨,从小就在心中埋下“立志学医”的种子,希望用医学来改变国人的命运。1921年在湘雅医学院学习了七年之后,同时获得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博士学位。这个时候他发现,当医生只能治好不多的几个的病人,而发明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却可以使亿万人不得传染病。他又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师从著名的医学家田百禄先生,开始了他研究医学微生物的艰难旅程。他想成为东方的“巴斯德”,并为之努力奋斗。由于表现出色,他又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在哈佛大学师从美国著名的细菌学家秦瑟,获得了累累硕果。1929年,在美国的汤飞凡接受了时任中央大学医学院(今上海医学院)的邀请,回国担任副教授。他白手起家,自掏腰包,将自己的显微镜捐出来用于教学,创办了细菌系,建立了实验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南京、天津相继沦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汤飞凡勇敢地走上了抗日战场,参加救护队,帮助那些在战场受伤的士兵。当他看到受伤的士兵伤口感染没有药的时候,就含着热泪研发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盘尼西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制造出了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和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为当时中国的防疫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战结束后,生产出中国自己的卡介苗和丙种球蛋白。解放后,成功遏制了1950年华北的鼠疫大流行,研制出了中国的黄热病疫苗。他领导选定的牛痘“天体毒种”和方法,为我国提前消灭天花奠定了基础。汤飞凡对世界的最大贡献则是他发现了沙眼衣原体,并制备了疫苗,使千百万人免受沙眼的折磨和失明的危害。今天,我们的故事就是:
汤飞凡:两次以身试毒,率先分离出沙眼衣原体
汤飞凡(1897—1958)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中国微生物学会首任理事长(图 5-1)。他早年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英国国立医学院学习与进修,1937年回国后相继推动了牛痘疫苗、天花疫苗、鼠疫菌减毒活疫苗、黄热减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等的研制。1949 年汤飞凡在北京迎接新中国的到来,并担任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首任所长。
图 5-1 专心工作的汤飞凡教授
沙眼有三四千年的流行史,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沙眼的病原曾经是医学、微生物学历史上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
1887 年,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科赫最早提出了沙眼的“细菌病原说”;1912 年,尼古拉提出了沙眼的“病毒病原说”。早在 1933 年,汤飞凡第一次将美国保存的野口英世分离的“颗粒杆菌”接种到包括他自己在内的 12 名志愿者的眼睛里,证明该细菌不致病。1954 年,他和助手利用卵黄囊接种以及添加链霉素、青霉素抑制杂菌生长等手段,成功分离得到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TE8,后来许多国外实验室把它称为“汤氏病毒”。遵循“科赫法则”,他们证实 TE8 能在鸡胚中继续传代,用它感染猴子能造成典型的沙眼,而且能从受感染的猴子眼里再次分离出来,并得到“纯培养物”。1957 年,他第二次将病原物接种进自己的一只眼睛,形成了典型的沙眼,并且为了记录整个发病过程,40 多天后他才接受治疗,明确了 TE8 对人类的致病性。
“沙眼病毒”的成功分离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快速推动了沙眼研究、治疗和预防,使我国的沙眼发病率从将近 95%降至 10%以内。1970 年,国际上将“沙眼病毒”等几种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对抗生素敏感的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汤飞凡被称为“衣原体之父”。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院士称赞他是“预防医学领域里一位顽强的战士”。当今许多微生物学、病理学教科书都写道“汤飞凡,一个必须写在世界医学史上的中国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1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