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蜀生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医学史
2012-2-14 15:06
阅读:5308
标签:office, class, xml, 医学史,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医学史

 

二十世七十年代起,中国历史上女性的生存状态就进入了西方社会学家,人类学者,尤其是女性主义者的视野,并成为他们热衷研究的对象。中国封建家庭是国家的微观表现形式,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反映了她们的社会地位。诸如媒妁婚姻,儿子特权,缠足,一夫多妻,以及性别隔离等都是历史上中国女性从属地位的典型表现。在这些人文学者的上述研究中,苏成捷(Matthew H Sommer)对清代和民初“一妻多夫”现象的研究,视角独特,使人们对历史上中国女性“工具性”的社会角色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清代(乾隆,嘉庆和道光王朝)几百例法律案件,以及二份二十世记初关于“招夫养夫”的民事调查,证明了“一妻多夫”现象在当时的中国民间是相当普遍的。如果说“一夫多妻”下的妇女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的压抑和畸型的状态,那么“一妻多夫”状态下的妇女生活就更为悲惨。她们不但要扮演“生育工具”的角色,还要通过“招夫养夫”来承担的生活重担。[苏成捷:作为生存策略的清代一妻多夫现象  身体.心性.权力  P236黄东兰主编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实际上,在封建社会“一夫多妻”的现实环境下,“一妻多夫”就是它的必然补充物:富有男人占有了多个女子,造成的男女比例的失衡,只能由“一妻多夫”来平衡。因此,这二种看似绝然相反的现象,反映的却是同一个事实,即女性被极端工具化的悲惨命运。

 

最近出版的费侠莉的《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 960--1665(甄橙 主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从中国医学史上对妇女疾病的认识及治疗实践,来揭示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不但为女性主义研究开出了一个新生面,而且也是对中国医学史研究方法的新尝试,令人惊喜。作者选择960—1665年,即宋,金,元,明这一时期作为叙事的时间段。作者认为,宋代“妇科作一门新型医学,与儿科一起从当时的非主流医学实践进入了医学的主流”,不但形成了完整的妇科理论,而且还产生了治疗妇科疾病的特殊方法(别方),并出现了专门从事妇科疾病治疗的“医疗者”。因此,妇科学从宋朝开讲是充分合理的。在叙事方法上,作者说“如果医学史是本书所遵循的一种研究路径,女性主义是历史的第二种路径的话,那么这二种路径则交汇于它们对身体的思考上。”文化建构一向被认为是研究身体历史的主要思路,费侠莉认为,中国医学史中,对女性身体的认识也是由当时的医学文化建构的。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虚拟化的,隐喻的“黄帝的身体”的概念模式。她将黄帝的身体依阴阳的不同表现而分为不同的等级,从单个个体来讲,可以分为“生育的身体”和“性别的身体”。在“生育的身体”中,血为阴,精为阳,在这里,“血”与“精”都是非具象的,泛指体内的能量。但在“性别的身体”中,“精”则具化为精液,为男性所特有;“血”则具化为月经,为女性所特有。但从整体上讲,黄帝的身体都是阴阳同体的,“每个人都保持着阴阳平衡”。

 

本书介绍了从宋朝到明未的700多年间,中国医学关于妇科疾病的理论及医疗实践的演变过程。宋朝妇科理论认为“女性以血为主”,妇科病主要是由于劳伤气血和感受风寒所致;在临证上主要重视经脉的功能,认为调节气血 使气血流畅,经脉通利是主要治疗方法。最著名的妇科疾病的治疗方剂是“四物汤”,这个完全以调节气血为主的方剂,被认为是治疗所有妇科疾病的通方。宋朝妇科疾病的理论(医学文化)和医疗实践,反映了那个时代对患有疾病的女性身体的认识和处理原则。

 

宋以后,金元医家对“女性以血为主”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其中李杲和朱丹溪的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他们强调脏腑在妇科病机上的作用,尤其注重脾胃和肝脏的作用。妇科病的机理己从宋代的风寒外邪转向了以情志为主的内因。这个医学文化上的转变带来了相应的治疗方法的变化。在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思想的影晌下,强调滋阴为妇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对产后的调治,则认为所有的产后疾病都是阴阳双虚,在治疗上均以“大补气血为先”。从大文化的观点看,明初程朱理学兴起,男女受授不亲的思想造成男女隔离的社会风气,男性医生很难直接诊治女病人,如果再强调妇科病的特殊性,就会造成妇女治病的实际困难。这样就使对妇科病的特殊关照弱化。在实践上也更注重人体的共同特征,而不是性别的差异,强调“男女治法相同,阴阳同一,无根本差异”。同时尽量缩小“别方”的使用范围,认为“除姓娠和产后疾病外,男性和女性的杂病是相同的”。因此在妇科病的治疗上转向男女同治。

 

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是一种完全由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意识形态,不管科学家怎么说,科学上的规则就是“怎样都行”。由于明朝“文化背景”发生了变化(理学的兴起),医学理论(文化)也随之改变。而医学文化的这种改变使中医学对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女性“身体”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在医疗实践中对妇女病的治疗原则和方式都发生变化,使之更适应当时的大文化的发展要求。但无论是宋代还是明代,妇科理论的目的性始终都是非常功利的,这就是“保护女性的生育和繁衍能力,去拯救家族的子嗣”。“保证在治疗生育,妊娠,产后等其它疾病时所用的方剂不会损害其正常功能”。在这种医学文化中,女性的身体就被建构成赤裸裸的生殖工具,其他的一切人性的正常欲求都被压抑,或放在次要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学说提倡以自身修炼来追求自身身体的长生不老,它为中国文化贡献了房中术,采补术,炼丹术等养生方法。但中国道家的养生主要是针对男性,而且不以生育为主要目的。因此本书第六章,“养生:明代生殖和长寿的身体观”,似乎与本书的整体内容不协调。此外本书的叙事风格跳跃,内容比较繁杂,这使本书阅读起来比较费力。作者根据自已理解的中国医学理论(包括妇科理论)是否准确,也有可商榷之处。本书的重要价值是为中国医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我国医学史界对中国医学史的发展过程以及文献的分析整理,己经相当深入,但大致还脱离不了“内史”的研究范畴。医学之外的人文科学还很少介入中国医学史的研究。“繁盛之阴”给出了一个用女性主义的视角研究中国医学史的样本。中国医学史的丰富内容,为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政治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国外学者在这个领域己经做了一些工作,可为我们借鉴。但是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外国学者恐难以准确理介和把握。这样就对中国医学史界提出一个新课题。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和研究中国医学史,有可能开出一个新生面。在医学史的研究中,学科交叉变得更迫切了。 “繁盛之阴”的翻译出版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中国医学史也可以这样做的。我们希望,我国的医学史研究者与其它人文学者密切合作,推进我国医学史研究的发展,使医学的天空更加绚丽多彩。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谢蜀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5675-53733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