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说九州(5)扬州与荆州
如今扬州的知名度可算是第一流,略有些文化的人没有不知道扬州的。
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丢了江山,这是评话里经常提到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是诗仙李白送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的赠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杜牧的感叹;“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是词人姜夔看到扬州经历兵燹一片萧条发出的悲鸣。扬州富得流油的盐商为了讨好乾隆皇帝,一夜就造起来一座白塔,这是民间的传说。
但是,上古的扬州与上述隋唐后的扬州完全不是一回事情。上古的扬州几乎是今天的全部东南各省,包括江苏和安徽的中南部、江西、浙江和福建。
《禹贡》这样说:“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已经成泽,鸿雁在那里安居。三江已流入大海,震泽也获得了安定。小竹和大竹遍布各地,草丰,树高。那里的土是烂泥。那里的田是最差的第九等,那里的赋税是第七等,也夾杂点第六等的。那里的贡品是金、银、铜、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犀皮、羽毛、牦牛尾、木材,还有岛夷穿的草衣,那筐装的贝锦,那包裹的橘柚,进贡的船只沿着长江、黄海到达淮河、泗水。(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周礼》这样说:“东南曰扬州。”
《吕氏春秋》说:“东南为扬州,越也。”
《尔雅·释地》说:“江南曰扬州。”
到了西汉,设立十三刺史部,扬州刺史部监察如下郡国∶
庐江郡,治舒,今安徽庐江西南;
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
会稽郡,治吴,今江苏苏州;
丹扬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
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南昌;
六安国,治六,今安徽六安。
西汉的各刺史部的划分比上述《禹贡》等文献中模糊的描述清晰得多。如今在长江北岸的扬州市,在西汉的各刺史部里,并不属于扬州,而属于徐州。西汉时,那个地方称广陵,是徐州刺史部所属广陵郡的郡治。广陵这个称呼,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它是今扬州市的主城区。
东汉的扬州,辖区与西汉差不多,还是这些郡国。只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把会稽郡拆分为吴郡和会稽郡,吴郡治吴(今苏州),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西汉的刺史部没有固定的治所,只是巡行各郡国,年底回朝廷汇报,由朝廷作出奖惩等决定。东汉的刺史部就有了固定的治所,刺史有权“黜陟能否”,实际上逐渐成为郡守国相的上司。东汉扬州刺史部的治所在九江郡的历阳(今安徽和县)。
三国时期,扬州为吴国所有,其治所迁丹扬郡建业,就是吴国的都城,即今南京。
晋统一后,扬州的治所只是改了一下名字,由建业改称建邺(原来的“建业”系孙氏企图建立大业,司马氏当皇帝当然不能称“建业”了,于是改称“建邺”)。还是这块地方,分成了十六个郡:丹扬、宣城、淮南、庐江、毗陵、吴、吴兴、会稽、东阳、新安、临海、建安、豫章、临川、鄱阳、庐陵。
从东晋到南北朝,地方行政区划大乱,在原扬州范围内,插进来了许多侨州郡县,但是扬州的治所一直没有改变,只是名称改成了“建康”,仍然是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的首都。而这几朝的朝廷中最有权势的大臣,通常都兼任“扬州牧”。
那些年,政权混乱,权臣们争权夺利,常常政变,所以掌握控制首都的大权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扬州牧成了一个最大的“香饽饽”。
隋唐整顿地方行政区划,变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为二级地方行政,最后郡被淘汰。州下辖县。
隋唐的首都在长安,对于从孙吴政权开始延续三百多年的“建业(建邺、建康)”必定要“狠狠打压”。于是,取消了建康的一级行政区地位,让设于丹徒县的润州(今镇江)来管辖它。州只是管辖几个县了,但是扬州也不能让它待在原来的地方了。于是把扬州迁到大江以北去。把广陵郡改称吴州,又改成扬州。
这样,扬州来了一个“大搬家”,三百多年来,扬州作为首都所在地,而且管辖江南这么多郡,迁到江北,只管辖十来个县,比如今地级市扬州市面积略大些。
也从这个时候开始,扬州这个名称,给予了广陵即今扬州市这块地方,再也没有向南越过大江,也没有移到别的地方。即使是遇到了兵燹,被屠城,被烧杀,也仍然在原来的地方进行了重建。
唐代设道以监察各州,扬州属淮南道。
宋代设路,扬州属淮南东路。
元代设行省,扬州称扬州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
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把如今江苏省的大江南北第一次捏合在一个行政区内,与安徽一起称为直隶(朱棣建都北京后称为南直隶)。扬州为扬州府,是南直隶所属的14个府之一。
清延续明制,不过改了名称,把南直隶改称江南省。在江苏、安徽分家后,扬州属江苏省。
民国废府,扬州称江都县。
1949年,城区和近郊称扬州市。
1983年,扬州市为省辖地级市。如今扬州市辖3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上面说到,三国时期,扬州为吴国所有。这是孙吴的根据地所在,而在与曹刘两个军阀集体的争斗中,吴国还得到了荆州的大部分领土。曹刘孙的荆州之争,应当是三国故事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也让后人演绎出《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描述。
荆州也是上古传说中的九州之一。
《禹贡》这样叙述荆州:“从荆山到衡山之阳是荆州:大江和汉水奔向海洋,大江九派水流充沛。沱水、潜水疏通,云梦泽一带可以耕作。那里的土是涂泥,田第八等,赋税第三等。那里的贡物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犀皮和金、银、铜,椿树、柘树、桧树、柏树、粗磨石、细磨石、造箭镞的石头、丹砂和美竹、楛木。三个诸侯国进贡他们的名产,包裹好了的杨梅、菁茅,装在筐子里的彩色丝绸和一串串的珍珠,九江进贡大龟,这些贡品经长江、沱水、潜水、汉水,越过洛水,再到南河。(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干、栝、柏,砺、砥、砮 ,丹惟菌簵、楛,三邦厎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
《周礼》说:“正南曰荆州”。
《吕氏春秋》说:“南方为荆州,楚也”。
荆是小灌木,又名楚。荆条可以编筐,可以打人以示惩罚。被荆条打,当然痛楚。楚国最初就在荆山。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国常常以荆来称呼楚国。但是楚国自称不用荆,而用楚。
西汉立十三州刺史部,荆州刺史部监察如下郡国:
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南阳郡,治宛,今河南南阳;
江夏郡,治西陵,今湖北新洲西;
桂阳郡,治郴,今湖南郴州;
武陵郡,治义陵,今湖南溆浦南;
零陵郡,治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长沙国,治临湘,今湖南长沙。
这个刺史部的范围包括今湖南、湖北全境及河南南部地区。
东汉荆州的下辖地方与西汉相似,唯设置了治所,在武陵汉寿,今湖南常德。
到了东汉末年,荆州成了各路军阀争相控制的地区。最后,曹魏控制了原来荆州的北部,孙吴控制了南部。这样,在魏、吴两国各设立一个荆州。
魏国的荆州治宛(今南阳),下辖南阳、襄阳等9郡。大抵包括今湖北北部、河南南部以及陕西东南部。
吴国荆州的治所设在江陵。自此以后,荆州就一直在江陵。由于江陵还是南郡的治所。从管理级别上说,荆州管辖南郡,南郡管辖江陵县,但因它们都在一个地方,所以人们在说这个地方时,有时说荆州、有时说南郡、有时说江陵。
吴国的荆州包括南郡、江夏、武陵、长沙、衡阳、桂阳、零陵等16郡,包括如今湖北南部、湖南全部以及广东北部、广西东部、贵州东部三个省区的少部分地域。
与汉代相比,三国时期的郡域大大缩小了。
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都曾以荆州(江陵)为国都。
隋唐以后,荆州的地域与其他“州”一样,基本上就与如今地级市相似了。
唐代,荆州称江陵府。属山南东道。
宋代,仍然称江陵府,有时改成荆南府。属荆湖北路。
元代,称荆南府,升江陵路。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
明代,称荆州府。属湖广行省。
清代,称荆州府。属湖北省。
民国废府,称江陵县。
荆州靠着长江,其港口为沙市(江陵县沙市镇)。这里的市是市场的意思,与现代行政区划名称中的“市”不同(虽然现代行政区划中的市最初的来源也是市场)。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沙市后来曾经称沙市市。
沙市在明清时就是长江边有名的口岸。1895年因马关条约而开放成为“通商口岸”。
1949年,荆州解放,设立沙市市,为湖北省省辖市。江陵县属于荆州地区。1994年,荆州地区与沙市市合并成立荆沙市。1996年改称荆州市。从秦代开始设立的江陵县,实际上被一分为三,其城区和近郊成为荆州市荆州区,沙市改称沙市区,东南部分仍然称江陵县。
如今的荆州市设沙荆州、沙市2区,辖江陵、公安2县,代管松滋、监利、石首、洪湖4县级市。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9896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