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语文课的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精选
2025-7-14 07:39
阅读:2490

语文课的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据统计,如今中小学语文课文,选自鲁迅的作品最多。其实这个结论并不只是对现在的中小学课文,恐怕几十年来一直如此。而且据说在中学生中有这样的传言:“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我在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读中学,那时候的语文课文,也是鲁迅的作品最多。不过那时候我没有听说过有如“怕周树人”之类的话语,相反,在所有的白话文课文中,我最喜欢读的,就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说,在所有的课文中,我最喜欢“文言文和周树人”。

我为什么喜欢读文言文和鲁迅的作品呢?原因很简单:读了有收获,能够学到新的东西。一般的课文,看一遍就知道是说些什么,与平时看报听广播差不多,很少有新东西。鲁迅的文章却不是如此,他说的内容与平时看到听到的都不同。文言文也是如此,能够学到古人的语言,了解到古人的思想。

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兴趣,要有新鲜感,能够有新的信息的刺激。有了新的信息刺激,大脑就有了兴奋点,有了读下去的积极性。所以古人说,写文章要“陈言务去”,不要只是那些缺乏新鲜感的陈词滥调。

但是,如果全部是新的信息,自己读起来完全读不懂,像天书一样,那也很难提起兴趣。只有能够读懂一个梗概,大概知道是什么,但是又有些东西不很懂得,需要动一点脑筋去学,这才有学习的积极性。

我做学生的时候,并没有很多课外书籍可供阅读,各科的教科书就是最亲近的阅读材料。在每学期拿到各科的教科书中,数学都是新的东西,很难一下子读懂,一般只是翻一翻,也就放下了。反正要上课的,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逐步的分析、解读,基本上就弄懂了,再做一点习题,就可以学好了。物理就可以大致看一看,也比较费脑筋,也不会一下子都认真去读。化学也是新东西比较多,一下子并不能都读懂。这些课程都需要听老师讲述。

语文就不是如此,课本一拿到手,很快就能够看一遍,绝大多数文章看一遍也就够了,知道文章说了些什么。对于文言文,作为中学生的我当时是不能像白话文一样一下子都读懂的,很多地方要看注解,听老师讲解。比较容易读懂的还有历史和地理,这些课本也是拿到手以后很快就饶有兴趣地阅读。

其实,所谓阅读就是要知道文章中说了些什么,这就是说,知道文章说了些什么,阅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我们学习语文,其目的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上面所说的阅读,即理解别人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另一个是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要学会写作。

对于一般人而已,写作最重要的是会写应用文。也就是需要把自己的思想明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说,科学论文也是一种应用文)。很遗憾,在我的印象里,从几十年前开始的语文教学中,做语文教师的一般都更希望学生写出的作文有更多的文学色彩。说实话,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各种应用文的用处远远大于文学作品的写作,文学作品只是供阅读和欣赏。

当然,作为中学生学习的语文课,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因为中学生需要对付考试。我当时语文课考试中最怕的是默写课文,有一些课文是需要背诵的,不知道是偷懒还是愚笨,我背诵课文总是不行,只能记得一个大概,不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不过我那时候似乎不大注重考试的分数,一则可能年龄尚小,二则那时候不讲究按照分数排名次。五级分制,弄个4+、5-自己也就满意了。所以,那时候我倒是真正地想学东西,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读书。

现在想起来,这应当是学校学习的正道。我们读书是为了学知识,而不是为了考试。现在的学校教育都弄反了,学生学习不为学知识,只是为了考试。考试只是为了分数,为了排名。至于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才不关现在学校的事。

如果现在我去看看那些语文的考试题,那就太惨了。有些题型是当初没有的,如要求学生判断一段话的含义,在ABCD中选出一种或多种正确的或错误的。我往往看几种候选的对象都差不多,或者几种候选者都有点问题。

当然,有我这样看法的人并不只是个别的。大作家王蒙看他小学生孙子的语文选择题,也完全弄不清楚。许多作家的文章被选到这样的考试题中,作家本人给出的答案也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作者也错误地理解了出题专家认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这句话真有些别扭)。

我读书的时候是没有选择题的,那时候老师出题自己刻钢板印刷,也没有那么多考试用纸。(学生考试用纸实际上是学生自己交钱购买的,每个学期需要缴纳所谓代办费,就包括这些考试用纸。)现在大家的经济条件都好了,不在乎几张考试纸的钱,才能够有这么多似是而非的选择题。

汉语是百分之九十几以上国人的母语,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听了那么多年的话,正常的人,不可能不知道一般的白话文语句是什么意思。而不同的人对于一个作品中某一句话的理解的微小差别,是正常的现象。语文不是数学,文学语言不可能像数学式子那样严格那样精确。如果读文学作品都必须像看数学论文一样,按照统一的标准答案去理解,文学就不可能成为文学了。

所以,我认为语文课文的教学,教师应当把必要的语文知识教给学生,也应当告诉学生一般人对于作品的理解包括语言的理解。但是,对于作品中大段语言的理解,完全不必像现在那样进行选择题的考试。语文不是数学、不是科学,文学作品不是那么精确的东西,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不必有(很多情况下实际上也没有)标准的答案。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9356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