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杂说“书”(2) 精选
2025-5-25 07:32
阅读:1578

杂说“书”(2)

书字的本义是用笔书写,引申为写出的文字和著作文章。

在中国,现在我们能够认识的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一片片刻画着文字的龟甲和牛肩胛骨就是如今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书。

显然,掌握书写甲骨文的只是极少数负责代表君王与上天交流的神职人员。他们希望上天能够指示他们如何行事。由于这是秘密之事,到了周代的春秋时期,号称多知的孔夫子也已经不知道甲骨文的存在了。因此,几千年来,谁也不知道甲骨文,一直到20世纪,人们才开始读到这些三千多年前的“甲骨书”。

古人迷信,帝王也自诩得到了上天的授命。《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天命。”《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而河图洛书据说就是上天给予人间的启示之一。《周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这是图书一词最早的来历。

图书就是指河图洛书,也用来表示其他的图和书,如今泛指一切书籍。

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倒是千百年来就被人所知的。因为这些铭文之所以铸在这些青铜的礼器上,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人知道,本身就是一种宣传,要传给后代知晓的。

金属在古代是非常稀缺而贵重的,因而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看到。

在古代,与金属相比,石头则便宜得多。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可以比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大得多,也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

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石头书是原来在陕西宝鸡发现的石鼓。上面的文字是描述帝王出猎。

著名的秦泰山刻石和峄山刻石等石头书都是为帝王歌功颂德,也是“宣传品”。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汉灵帝采纳蔡邕等人之议,把七部儒家经典(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和论语)刻石,立于洛阳太学,作为“标准教科书”,被后人称为熹平石经。

苏州文庙中南宋年间刻就的石刻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和平江图,也都是当时有关天文、地理和历史的标准教科书。

现在我们在各地到处都能够看到历代官衙发布的各式各样刻在石碑上的告示。这都是官府让老百姓知晓并必须遵守的。

在石头上刻字能够流传很长的时间,使更多的人看到。当然其缺点是只能到它们前面去看这些书,只能人动,“书”不能移动。

古人能够得到的材料,最适合写书的,毫无疑问是竹和木。当然还有由丝织成的帛(缣、绢)。丝帛比竹木更轻便,但是,其价格实在太高,不是一般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所以真正能够有实用价值的写书的材料,还是竹和木。

从得到材料的容易程度看,木和竹都容易得到,在寒冷的北方木材更容易得到。但是,竹子更容易做得更均匀,强度也比一般的木材大,而且容易加工。

木材的好处是可以做得比较宽,所以,一块木板上可以写好几行字,还可以画图。在木板上写字、画图,称牍、称版。

牍和版都是片字旁,片是木字的一半(另一半是爿),把木材纵向剖开,就是两个平面。裁下一片,就可以用来写字作画。

据说古人与人写信,用一尺长的木牍,所以后世称信为尺牍。

《汉书陈遵传》说陈遵“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弆以为荣。”(弆,jǔ,收藏)据说“文革”中,启功先生所抄写的“大字报”,也多被人收藏。书写得漂亮的文字,大家都喜爱。

秦汉时期的公文也有用木片书写的,所以后世称文牍、案牍。刘禹锡《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把国家的人口、户籍等记载在木版上,称版籍。画上地图,称版图(版图原指户籍和地图,现泛指国家疆域)。《论语·乡党》说孔子“式负版者”,就是说孔子乘车遇到背负邦国文书或地图的人,就俯身扶轼以示敬意。

木板与竹子相比,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强度差,为了保持完整性,木板需要比较厚。竹子的纤维很直,所以容易加工成直条形状而书写文字。所以,书写记录文字的最主要的载体是竹简。

竹简的缺点是窄,一根竹简只写一行字,但是,把竹简的上下分别用绳子连起来,就能够克服窄这个缺点了。把竹简上下分别用绳子连起来,就成了冊。冊是象形字,后来写成了册。册就相当于现在的书了。我们现在的一本书,称一册。

把特别好的书供起来,上面一个冊字,下面一个丌(音ji1,垫物的器具)字,就是一个典字。《说文解字》:“典,五帝之书也。从冊在丌上,尊阁之也”(阁,就是搁)。这里的五帝之书只是狭义地说,一般地说,这就是典册、经典的意思。我们现在所说的字典、词典,这里的典也就是作为标准、典范的意思。

策本来这是单根的竹条,如作为算筹之用,也作竹简写字。后来策字常常用来假借冊(册)。策命就是册命,策封就是册封。

如《孟子尽心》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武成》是《尚书》中的一篇,二三策,就是二三简,就是几句话。又,汉代的大臣在奉旨议论政事或回答天子问话都写字竹简上,称为对策。

在上古的“书籍”中,简是最基本的单位,每一根竹简写上若干个字,然后依照一定的次序用绳子连起来,这个过程称为编。编起来的书或者书的一部分,也称编。

竹简编起来,当然不可能无限长。若干根竹简编在一起,其内容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就可以成为一个单元了,这就是一篇。如果书写在缣(绢)帛上,一块绢帛可以卷起来,称为一卷。后世书籍中的篇或卷,就是这样来的。

编与篇的不同之处,编可以作动词,而篇只作名称。编是整个一部书或书中较大的一部分,如上编、下编、续编等。篇则只是篇章的意思。

把家里的情况写下来(冊),挂在门(户就是门)上,这个字就是扁。由于扁字后来多用来表示与长相对的扁,就另造一个匾字来表示其本义,即挂在门上的扁。

用以编竹简的绳子,不可能太粗,要细一点才能够使得这些竹简能够卷起来保存。这样,一般而言,竹子的强度会大于绳子,在翻阅由竹简编成的书册时,多次翻阅就会把绳子磨损甚至断裂。孔子读《易经》用功,把编起书册的皮条绳子多处磨断了,这是成语“韦编三绝”的出处。韦是皮革,编是把竹简编起来的绳子,三是多次,绝是断裂。

由于是手里拿着竹简书写,一手拿简,一手持笔书写,所以从上往下书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造成了后世的书籍都是竖写的。

由于书写竹简的人与把竹简编起来的人不一定是同一个人,竹简的先后次序或许会弄错。也许绳子断裂以后,再编起来的时候也会把竹简的次序弄错,这样的事情称为错简。有了错简,后人读起来就会感到颠三倒四,不好理解,要费很大的劲才能够把错简纠正过来。所以,把竹简编起来实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辑字的本义是车厢,引申为收集(把地下的东西收集起来放在车厢里)。把竹简收集起来,按照次序把它们编起来成为书册,这是“编辑”这个词的本义。

(未完待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8707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