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博物馆要 “活”一点,不要“死”气沉沉 精选
2025-5-13 07:33
阅读:1946

博物馆要 “活”一点,不要“死”气沉沉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最近一些年,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兴旺,参观各地的博物馆的人数也大大增加。这是一件大好事。

过去,我每到一地,总喜欢到那里的博物馆去看看。近些年,只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但是在网络上经常看朋友写的博文。不少喜欢旅游的博友仍然写不少介绍各地博物馆所办展览的博文,并且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这样,我也算是间接地“参观”了博物馆吧。

我有一个印象,就是各地方即各省和下辖各市的博物馆,即一般命名为某某省博物馆或某某市博物馆的这些馆,在其馆藏和展览中,特别偏向于当地的历史文物,尤其是古代的出土文物。

作为各地的综合性博物馆,重视古代的历史文物,这理所当然,但是,我以为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对于历史文物的收集、保护和研究,不但要注意古代的文物,也应当注重正在过去的历史文物。也就是说,不要只重视古代史,而忽略了近现代史。

第二,在藏品和展品方面,不但要重视文化、艺术方面高雅的、“值钱”的,也应当重视环境、科技、生活方面的,普通的,不值钱的。也就是说,博物馆不应当过于注意“珍宝”,其涉及到对象应当比现在更加“博”一点。

博物馆是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的机构。它必须注意古,但是不能忽视今。

人类的进步很快, 20世纪以来,人类的进步、它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变化,远远超出了在这以前几千年间。也就是说,与20世纪以来的一百多年相比,过去几千年人们的生活状况变化是相当缓慢的。

举一个例子,拿我们做饭所用的“灶”来说,两千年前的汉代到清末,所用的燃料都是柴草,形制也相差不大,而近现代以来,燃料从煤到油到气到电,变化非常大,而形制的变化更是数不胜数。几十年前的炉灶和锅具,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了。如果不加注意,再过几十年,这些东西就要像如今我们现在考古那样去寻觅、去研究了。

实际上,我们现在对于清末和民国年间人们的生活情况已经不很了解。对于那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生存环境,对于那时候的各种实物,如果不加注意就有可能难以找到。

近现代的科技发展非常快。民国年间所用的照明用具,如各种灯具、花线、开关、“葫芦”、夹板、插销等等,与现在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代的变化。

从六七十年代开始的各种电子计算机,几年一变,到现在面目全非。通讯工具,从电话、电报到如今的手机,更是年年有变化、几年一大变,这些科技方面的变化,也应当是博物馆记录或研究的对象。

我们的学校教育,各种教学用品,我们的医院设备、医疗器具等也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似乎也应当是博物馆记录和研究的对象。

总之,博物馆应当更加重视近现代史上各种文物的收集、研究和展览,应当更加“博”一点,重视对于近现代科技、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和展览。博物馆应当更加“活”一点,不要过于“死气沉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85478.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