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从甲骨文到规范字 精选

已有 3243 次阅读 2025-4-27 07:37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从甲骨文到规范字

1955年,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向全国各地征求意见,正式开始了全国性的汉字简化,至今已经七十年了。

各国各民族的各种文字都是人类有巨大意义的创造。有了文字,人们可以更好地交流思想。有了文字,就可以把人类的各种经验记录下来,把人类的思想记录下来,便于后人的学习。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后人能够不断地超越前人,都是与学习前人分不开的。有了文字,才能够有人类知识的积累,才能够有思想的不断发展。

《淮南子》说:“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虽然文字并不是仓颉一个人造出来的,但是,“天雨粟,鬼夜哭”也说明了古人认识到发明文字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意义。

我们现在能够认识到最古老的汉字,能够辨认其意义的汉字,当数甲骨文。这是古人刻在龟甲或牛骨上的文字,古人把这些文字作为与神交流时的语言载体。甲骨文似乎只是极少数古代“神职人员”的专利,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关于甲骨文的记录。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古文字还有自商周起在各种青铜器的铭文,被称为钟鼎文或金文;刻在宝鸡附近发现的石鼓上的石鼓文;刻在秦代石碑上面的小篆;写在秦汉竹简上面的秦隶汉隶等等。

这些古文字虽然略有不同,但是彼此间都有一定的关系。到了秦代,“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官方重要文字以小篆书写,一般文书则以隶书书写。

从小篆到隶书,实际上已经有了质的变化。正如文字学家高亨先生所说:“文字之变迁,当于篆隶之间分界,自篆以上,形义无不相合,自隶以下,形义大都相离,故由篆而隶,乃文字上之最大改革。”

从隶书到草书,又到楷书和行书,又到以楷书为基础的印刷体,如宋体、黑体字体,形成了如今的各种标准方块字体,其写法也由于各代的字书记载而逐渐趋向于标准化,直到如今形成了规范汉字。

汉字在三千多年里的变化,有两条基本原则,虽然没有人这样去规定,但是在它的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得出来:一是要更容易写;一是要更容易被准确地认。

由于文字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用笔写或用刀刻,写字或刻字的人总是希望文字简单一点,容易表达。从籀文(金文、石鼓文)到小篆,笔画一般都简化了不少。而从小篆到隶书,更是大大简化了,笔画也从弯曲如图画,变成了横竖折,书写速度大大提高。

文字是需要被人看的,要作书面语言的交流,因而一定要能够被人理解,而且是准确的理解。

从隶书到草书,更加简便,书写速度更是大大加快了,然而其准确性下降,容易使人误解,于是在正式的文件中难以应用。

为了准确地表达,不容易误解,于是在隶书的基础上产生了楷书。也由于比较准确的表达和理解,还能够写得方便,分别在隶书、草书、楷书基础上产生了行书。于是,古代正式的文件,包括给皇帝的奏章、皇帝的“圣旨”,朝廷的公文等等都以正楷字书写。而古代私人的信件,大多用行书。

为了书写者准确地表达和阅读者准确地理解,新的文字不断地被创造出来。新造的字对字义往往表达得更加清晰。

例如,云是天上的云彩,但是后来假借用以表示“说”。这样云就有了天上的云彩和说这样两个意思。为了准确地表达,于是造了一个雲字,以表示天上的云彩,而云只表示说。这样表达得更加清楚。这样的字用来两千来年。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用云表示说了,于是现在又把雲简化为云。

又如,耶本来是邪的一种写法,作语气词。但是,后来又用来表示父亲,如杜甫诗“耶娘妻子走相送”,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 。为了分得更清楚,就造了一个爺字。这样耶作语气词,爺作父亲,表达得清楚。但是,老百姓还是想写得简单一点,于是民间又把爺写作爷。现在正式把爺简化为爷,爷成了现在的规范字。

人们写字是书面语言的交流,于是,字的写法必须从众,约定俗成。只有从众,别人才能够看得懂。字的写法,还往往从名人,名人的字容易传开,也往往就成了众人的引领者。

我国地域广阔,使用汉字的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古代各地的交通不便,方言众多,记录当地语言的汉字就多。加上历史上识字的人少,文化好的人更少,识字多往往被认为是文化好的标志。这样,有些文人便常常写出一些不常见或故意出格的字,以示自己的博学和与众不同。这样,形成了我们使用的文字的异体字特别多。一个字往往有许多种写法。

汉字的繁难成了影响广大老百姓读书写字困难的重要原因。千百年来,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把很多字进行了简化,过去的不少字书上也收录了许多这样的所谓俗字。

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先进的知识分子立志民族复兴,开民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除了提倡白话文外,简化汉字也被提出了。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楷化的草书字。其中有俗字如“体、宝、岩、蚕、灶、条、亲”等,古字如“气、无、処、号”等,草书如“时、实、为、会、头、难、枣”等。

但是,民国政府办事往往软弱,好事不能坚持到底。由于一部分顽固势力的反对,汉字简化最后不了了之。虽然民国的汉字简化不了了之,但是为后来的简化字立下了一个基础。

1949年,设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设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为国务院直属机关之一。

1955年,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向全国各地征求意见。《草案》包括《798个汉字简化表》《拟废除的400个异体字表》《汉字偏旁手写简化表》。

1956年,国务院发表《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和《汉字简化方案》。《方案》分三个部分:《汉字简化第一表》列简化汉字230个。第二部分《汉字简化第二表》列简化汉字285个,第三部分《汉字偏旁简化表》列简化偏旁54个。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法定地位。

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含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

自从1920年,语言学家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主张推广简体字,到2000年通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经过80年的努力,汉字改革基本完成。

现在,还有个别人对于汉字简化一直发一些牢骚,他们看不到汉字简化对于广大老百姓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的巨大方便。

在开始推广简化字的时候,本人正在小学读五年级。所以,我学习汉字的基础还是繁体字,以后一些年的应用则是简化字。我体会到了学习和书写一些笔画繁多汉字的不易以及应用简化字的方便。

现在一些朋友看到同样点几下,在电脑上也容易打出来繁体字,就想不到当初大多数人一笔一笔写繁体字的麻烦。即使在如今电脑普及的年代,在开始学习汉字的时候,学习简化字还是比繁体字方便的。

当然,也不是说简化汉字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缺点,有些字确实并不是简化得很好。但是,文字的使用是约定俗成,既然已经这样用了几十年,大家也都已经适应了,就不宜像烙饼似的反复地翻来覆去。反复是需要巨大成本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83576.html

上一篇:杂说莴苣
收藏 IP: 39.78.216.*| 热度|

14 尤明庆 王安良 张晓良 许培扬 冯圣中 段含明 孙南屏 王涛 武夷山 刘进平 郑永军 周忠浩 钟炳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8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