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易误会的东和西(3)山东山西并非孪生兄弟
一般说来,孪生兄弟就是一起出生的两兄弟,即双胞胎。对于行政区划,如果把一个行政区一分为二,就同时诞生了两个新的行政区,如同孪生兄弟一样。广东广西就是如此。唐朝的岭南道,一分为二,一个称岭南东道,另一个称岭南西道。宋代的广南路,一分为二,一个广南东路,一个广南西路,就像孪生兄弟一般。
山东省与山西省却与此不同,它们不是一起诞生的,所以不是孪生兄弟。
山东、山西,从词义上说,就是一个在山的东边,另一个在山的西边。从逻辑上说,似乎有一个必定有另一个,有山之东,则必有山之西,相反也是如此。但是对于地区特别是行政区的名称,并不一定如此,因为行政区的名称是需要有关的人来命名的。他可以只对一个地区这样命名,而并不对另一个地区命名。
从另一个方面说,山东山西与河东河西、广东广西不同,这些词的性质也略不相同。借用外国语法的名称,河在古代是专用名词,特指黄河。河东就是黄河以东,河西则在黄河以西。广东广西的广在这里也是专有名词。
而山则是普通名词,在不同的地方可以有不同的山,实际上,看文献上有山东或山西这样的字样不计其数,却各自有各地的山,从而可以有各地不同的山东和山西。
虽然河在上古只是指黄河,是专有名词,但是后来却成了普通名词,哪里的流水都成了河,大河、小河都称河,各地有各地的河,有那里的河南河北,不计其数。
山虽然是普通名词,但是山东、山西往往有特指某一座山的东边或西边的习惯称呼。在这个意义上,这个山又似乎转化为专有名词。
例如,在西汉及西汉以前,山东往往特指崤山以东的所有南北各地。在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的说法,秦国在崤山以西,其余六国都在崤山以东的南北各地,被称为山东六国。贾谊《过秦论》中说:“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里的山东豪俊是指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旧六国的各路反秦人马,并不是指现在山东省范围中的豪杰人物如秦叔宝武二郎的老乡。当然,现在山东省所在地区也在这里的“山东”之中,但只是这里的很少一部分。
班固的《西都赋》:“泛舟山东,控引淮湖”。这里的泛舟山东只是说到崤山东面的某处水面泛舟。
唐代胡曾的诗《博浪沙》的句子:“山东不是无公子,何事张良独报仇”,这里的山东公子也是指崤山六国的贵族公子。
到了隋唐和唐宋时代,山东仍然指华山以东(华山在崤山西,相距不远)。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山东,也是包含现在的山东却不见得就是现在的山东。之所以把崤山换成华山,那是从长安到洛阳的通道上由于黄河冲刷等原因,道路改变,崤山前的函谷关无险可守,在华山东另建潼关。
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里的山东指的正是现在的山西。因为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的那些兄弟也都在那里,写诗的时候,年轻的王维一个人到京兆(现在的西安)求官,所以,诗中的山东却恰恰就是现在的山西。
刘禹锡的《谒柱山会禅师》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这里的山东却是如今的河南,因为刘禹锡是荥阳(今河南省荥阳)人,祖籍洛阳。
又如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里的山东就差不多包括整个华北地区和长江的中下游流域了。
所以看到古书上说的山东真是要小心一点,不要错认了老乡。
另外,我们凭着《隋唐演义》这部小说中这样说:秦琼“字叔宝,山东历城人”,“叔宝道:山东、河南一望无际……”,以及《水浒传》说:“且说山东济州郓城县新到一个知县……”,就可以知道,这两部小说不可能是宋人所作。因为在宋和宋以前,还没有山东这样一个行政区划名称。
行政区划意义的“山东”是南侵宋朝并占领了黄河流域以后的金朝人创造出来的。
今天的山东地区在宋代主要属于京东路(黄河以北的小部分属河北路),路是宋代的高级行政区划名。虽然北宋名义上有四个京城,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但是行政区划中的京,仍然只是指东京开封府。东京往东是京东路,东京往西是京西路。
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京东路分为东西两路。东边的称京东东路,包括了如今山东省黄河以南济南以东的地区,治青州。京东西路,包括了如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南部以及安徽东北部、江苏西北部的四省交界处,治应天府(今商丘)。
后来金人打过来了,占领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行政区划基本上还是沿用宋人的,例如河北西路和河北东路(现在的河北中、南部)、河东路(现在的山西)名称和疆域都几乎没有变。
但是宋代的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却不能叫了,因为金人的主要京城是中都燕京,在现在北京城的西南。于是金人把宋代的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改成了山东西路和山东东路。
这山东的东西两路,其主要部分就是如今的山东省。这也是山东省的名称中“山东”这个词的来历。
现在的山西省那时还不称山西,而称河东路。
在如今山西西边的黄河,几乎就是正北正南走向的,所以其东岸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河东。秦代在今山西省的西南部设河东郡。唐代设立的河东道基本上就是如今的山西省,在宋代改称河东路。金代延续了北宋的行政区划,仍然称河东路,后来分成了河东北路和河东南路。
到了元代,把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一起都直接归它的中央即中书省管辖,把山西这一部分设立了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才有了山西这个正式的行政区名称。
为什么在唐代称为河东到了元代会改称山西呢?顾炎武认为这是从当时京城的观点出发而得到的结果。他说:“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元之京师在蓟门,而其西则山,故谓之山西。各自其畿甸之所近而言之也。”(《日知录》第三十一卷)这个看法是有道理的。
在元代,如今的山东地区设有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这样,山东山西基本上成了一对。到明代,分别成了山东行中书省和山西行中书省,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和山西省。
总之,从行政区划说,山东、山西不是同时产生的。金代先有了山东。一百多年后的元代设立了“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和“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山西与山东才得以并称。二百多年以后的明代,设立了山西行省和山东行省,山西真正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山东和山西才在行政区划之中成了一对。
毫无疑问,山西是指太行山之西。在秦汉,山东是指崤山以东,怎么到了金代和元代以后变成了与山西相对的太行山以东呢?这崤山(华山)换成了太行山说明了什么?
从周到唐的近两千年内,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一直是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中心。另一个政治经济中心则是洛阳地区。南北朝时的文化普及读物《千字文》说:“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洛阳背靠邙山,面向洛水,长安位于渭水之上,泾水之滨。长安——洛阳,是那时最重要的政治、经济通道,这崤山或华山就是通道上的主要障碍,函谷关或潼关是其中最重要的关口,于是就有了山东山西、关东关西这样的名称。
但是,长期的开发和战争,使得西部的经济逐步衰落。到了宋代,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已经全面衰落,全国的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已经全面移到东部地区。北宋建都开封就是其标志。
对于处在东北地区的金人,他们南下进攻宋朝,是两路并进的。一路经过华北平原,另一路经由太原,中间隔着太行山。对于他们来说,南北走向从而使东西“垄断”的太行山就是东西交通的大障碍。于是,在他们那里,太行山的阻隔形成了山东和山西,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金人设立山东两路,元代设立河东山西道,就不是偶然的了。
至于山东与山西并不相连,也正由于山东山西并不是同时设立的缘故。金人设立山东东西两路的时候,只是把宋人的京东东西两路换一个名称而言。
金人的勃起非常迅速。他们1114年起兵反辽,1115年称帝建国,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占领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从建国到夺取中原才用了12年的时间。在这么快的时间里,他们没有大改宋人的行政区划。行政区划的改变是需要巨大成本的,能够不变的他们就不变。山东往北,在黄河北边的仍然是河北东西两路。太行山往西,仍然是河东路,只是后来把它一分为二,分成河东北路和河东南路而已。京东东西两路变成山东东西两路是迫不得已一定要改变的名称。
从先秦汉唐表示崤山(华山)以东的山东,到金代太行山以东的山东,地理名称的改变,这是中国经济重心东移从而政治中心东移的结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