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古今的灯 精选

已有 5904 次阅读 2025-2-12 07:34 |个人分类:科学与生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古今的灯

今日元宵,元宵节又称灯节。乘此佳节,说一说古今的灯。

人是昼行性动物,夜间光照太差,难以活动,古人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灯的应用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有了夜间的照明,人类就能够在夜间进行一定的活动。所以,有了灯等于是延长了人类的寿命。

最早的灯大概就是用一些树枝燃起的篝火,用以取暖、煮烤食物,照明只是其一个作用。后来,人们燃烧火炬,专门用以照明,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灯。

《诗经·小雅》中有一首《庭燎》,据说是歌颂两千八百多年前的周宣王天没有亮就准备上朝与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的诗歌。庭燎是立在院子里照明所用的大火炬。诗歌第一段这样说:“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夜怎么样了?夜未央,天未亮。庭院里火炬明明光光。君子们来到了,马鈴声锵锵。)

室外有庭燎,室内则点烛。《史记·滑稽列传》说淳于髡规劝齐威王止长夜之饮,有这样描写他们夜饮的情景:“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时的烛,大概燃烧的是动物脂肪。

汉墓中考古发现的灯到现在尚能够见到。如有名的长信宫灯就是从河北满城汉墓中发现的。该灯能够从外形为宫女袖子的金属烟道中截流出燃烧脂肪生成的部分黑烟。

类似的西汉灯具还有山西朔县汉墓出土的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mmexport1739175756401.jpg

后来张骞从西域带回胡麻,从胡麻籽中榨出来的液体称之为“油”,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它能够像水一样流动。从此以后,人们把各式植物种子中榨取出来的植物油,都称为“油”。在这以前,人们把取自有角动物的脂肪称脂,取自无角动物的称膏。至于脂肪、油脂等都是很晚才有的词。

学会从植物种子中榨取油脂应当使得人们有较为低廉的方式来点灯。因为油料作物可以自己种植,植物种子也容易储存,从中取得油脂比取得动物脂肪价格低廉得多。

较早的时候,人们就知道食用和使用各种动物脂肪。但是,所有的陆生野生动物身体上脂肪含量都不会很多。养殖动物的育肥就需要大量的淀粉类饲料,古人也以肥肉为高级的食品,所以,动物脂肪作燃料,并不是古代一般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的。有了植物油,一般百姓点灯才可能普及。

汉末或南北朝时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就说到了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在夜里也织布的事:“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不过,即使是用植物油作燃料,还是会有人用不起。因而就有了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故事。这些都是在偶然情况下发生的故事,不能算常例。

千百年来,许多地方都有多个妇女晚上凑在一起纺织或缝纫共用一盏灯,分摊灯油的习惯,这倒是常事。

当然,用作燃料的原料还有蜡,我国很早也有了蜡烛。但是毕竟蜡的成本从而蜡烛的成本又高于动物脂肪,所以,早期更不是一般平民能够日常用得起的。

在室内无风的情况下,一般的油灯能够使用,但是在室外,在人们需要移动的情况下,就需要防风,包括自然风和人们走动引起的人与周围环境相对运动造成的风。这时,人们发明了灯笼。也就是说,人们用薄的半透明的纸或薄的绢纱或者明瓦来防风。虽然纸、绢纱或明瓦会挡亮,使得本来就不很明亮的灯火更昏暗一点,但是这也无可奈何,已经是当时能够用到的最好的办法了。古代元宵节在户外点灯,应当大都是各式各样的灯笼。

唐代宋代,我国在元宵节前后在街市张灯庆贺成为“制度”。唐代武则天时期的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宋代辛弃疾的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都是说到元宵夜的灯火和热闹。明代的元宵节期达到七天之久。打灯谜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在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的“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近代工业的产物。

在燃料方面,用产自石油工业的煤油代替了植物油。

在灯具方面,有了可以调节灯芯上下的装置从而控制灯火的大小,以及用于防风的玻璃罩。

煤油能够低成本地大量生产,煤油灯照明的效果远好于过去我国的油灯。为了推销美国的煤油,美孚石油公司向我国老百姓赠送了大量的所谓“美孚煤油灯”,取得了良好的销售效果。到了1950年代,即使城市里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了电灯,我在家里的旧物中依旧看见过已经多年不用的这种“洋灯”。

1739252949173.jpeg

虽然我国在汉代就发现“高奴有洧水可燃”(《汉书》),洧水是延河的支流,“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水经注》)。但是一直没有分析研究其组成,更谈不上大量开采和使用。到了宋代,沈括在才把它称为石油,他认为石油可以代替松枝不完全燃烧得碳粉而做墨。实际上,用原油作燃料也难以点灯,其烟太浓。

19世纪末期,电灯进入我国,首先在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得到应用。辛亥革命前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也迅速用上了电灯(白炽灯)。电灯改变了千百年来用有机物燃烧直接发光以照明的历史。

虽然电灯不再以明火发光,但是白炽灯毕竟仍然是以高温物体的辐射作为发光的来源。这在原理上,与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如蜡烛、油脂、煤油等物的燃烧)产生高温因而发光仍然相同。它们都以高温物体发光,不过一个是灯泡里的钨丝另一个是火焰罢了。

高温物体所发出的辐射,除了可见光外,还会发出热量,即我们看不见的红外线、远红外线、微波等。一般情况下,这些热量并不是我们点灯的目的(我们点灯的目的是需要照明),因而这些灯具(蜡烛、煤油灯、白炽灯等)的发光效率一般都不高。

以日光灯为代表的荧光灯,最后发出的光,并不是因为物体的温度升高,而是荧光物质受到高能射线(如紫外线)的照射后,由荧光物质内部的能级跃迁引起的发光现象。由于灯具本身并不处于高温状态,因热辐射而引起的热量损失较少,所以其发光效率远高于因高温物体辐射所发出的光。

现在,我们的灯具又大量应用了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发光二极管即LED灯的发光原理是把电路中电子的能量直接转化为光能,所以它的发光效率比荧光灯又高得多。跟过去的白炽灯相比,那就更高许多倍(约十多倍)了。

这样,我们的城市夜晚,往往是灯火通明,形如白昼。人们有时用各个地区的夜间亮度来比较各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在所谓“卫星夜晚灯光图”上,我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一片通明,反映了那里的社会经济最为发达。

如今,社会经济发展了,城乡地区都有了较好的夜间照明,不过也引起了一些问题。例如强光也影响了人类对于夜空的观察,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欣赏到美丽灿烂的夜间星空了。

更严重的是,光污染影响到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例如,夜间的灯光影响了昆虫和鸟类的活动,使它们的生活、交配繁殖受到大的干扰。又如,强光影响了许多植物的生长,有的疯长有的生长不良。

这样,过于明亮的灯光就影响到我们周围正常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这确实是一个应当注意的问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72610.html

上一篇:蜡与石蜡
下一篇:说“三太子”与“太”
收藏 IP: 112.232.151.*| 热度|

23 许培扬 王涛 朱爱军 郑永军 王从彦 崔锦华 刘进平 冯圣中 尤明庆 雒运强 周忠浩 武夷山 钟定胜 池德龙 史晓雷 钟炳 孙颉 张晓良 谌群芳 张学文 王安良 刘炜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4: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