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与抄袭
对小学生来说,抄大概是一个很常用到的字。刚学字的时候,老师布置作业:每一个字抄十遍,小学生就得老老实实抄十遍。弄得不好,或者犯了错误,老师生气了,下令罚抄多少遍生字或多少遍课文也是常常可以听说的。
或许是我忘记了,我不记得小时候有被老师罚写多少遍的事情,也不记得那一位同学被罚写过,也许是我读书那个小学没有这样的传统。那个小学虽然很小、校舍很陈旧、很破烂,但是教育方法还是非常中规中矩的。
罚写、罚抄都是很糟糕的教育方法,它会让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是被惩罚才学习的。写字、抄书都不应当是痛苦的事情,是小学生学习的一种必要方法。小孩子学写一个字,要把一个字写正确、写规范、写漂亮一点,不用心多写几遍是无法完成的。应当鼓励学生自觉地多写几遍,写得好一点,予以表扬才对。把多写几遍作为惩罚的手段,实在是很愚蠢的教育方法。
可能很多教师从小就是被老师罚写、罚抄过的,他们误以为这是一个正当的惩罚手段,就拿来惩罚不听话的学生,这是很错误的行为。惩罚学生可以罚站,但是绝不要罚写、罚抄。我好像不大看到像我这样反对罚抄、罚写的言论,更不知道现在的师范学校是不是曾经这样警告过它们的学生。
对于抄书的必要性,不可一概而论。除了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外,对绝大多数文章当然没有必要去抄写。但是,我们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如果要学习一些难懂的古文,我看抄一抄是有用的。但是要一边抄一边懂脑筋,必要时多查一点资料,比如查工具书(包括在网络上查找工具书),这样一边抄,一边理解和记忆。这是一个慢功夫,不要贪快,光想着抄。
小学生学字要抄写,不认真抄写的话,有一些字的细节容易弄错。同样,学外语的词汇,抄写也是有必要的。抄写了若干遍,才能够对于词的拼写比较清楚。这个道理与小学生学字是一样的。
这个方法甚至对理工科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也有用,对于物理中那些复杂的数学式子,一开始也需要自己用手很好地抄下来。不抄一下,对于数学式子中间那些复杂的符号,那些上下标,初学的时候,是不容易搞清楚的。只有慢慢地抄,一个符号、一个符号地“扣”,才能够弄清楚这些符号、各种上下标的意义。然后才能够去推导,去弄清楚这些符号、上下标是怎么来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初学的时候,对于那些复杂的公式,不动笔,不抄不写,光凭两只眼睛看,恐怕不容易弄清楚,反正我没有这个本领。
这也是学习这种课程时需要记笔记的很重要的原因。不但上课时就记下来,课后还是要很动脑筋地抄和推导,这样做才能够理解。
对于这些复杂的数学式子,繁难的古文等,抄是最初学习所必要的,但是,仅仅考抄肯定是不行的。更重要也是更繁难的事情是深刻理解其意义。
抄书只能是学习的最初一步。如果说,在小学低年级有的作业还需要抄写书本上的内容以作练习之外,到了高年级到了中学之后,作业就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叙述,不能照抄书本了。当然,这种作业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做作业、做练习就不能去抄书了,做作业去抄就应当被认为是抄袭了。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并不是如此看待的,它们反而要学生去抄书,一字不差才符合“标准答案”。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至于课堂和课后的作业,一定要自己认真完成。不能抄书更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自己不动脑筋,抄袭别人的作业,只是应付老师,实际上不能用任何意义。
我年轻的时候,听到有的学生和家长把做作业称为抄作业。“我作业还没有抄呢!”“你抄作业了吗?”我还是很吃惊的。也就是说,有的学校做作业只是抄书或抄同学的作业,这已经成为一个传统。
过去一些年,很多学校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几个学生一起做作业,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即使是各人做各人的作业,最后大家也要相互对一下答案,或者对一下解答过程。对于这种做法,我们大概也是很习惯的了。
记得在1980年代,刚改革开放不久,我们研究所请来一位国外颇有声望的洋人教授来给我们讲课。他讲的内容比较新,也比较深,用英语讲述。老先生讲得很认真,要求我们做作业,他亲自批改。我们大多数人的英语不大行,不能完全听懂,做作业当然困难一些。于是,我们几个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晚上就凑在一起,交流自己所听懂得的内容,以完成作业。我们还是做得很认真的,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完成了作业。
根据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学习的经验,我们这样做好像并没有什么违规之处。可是,当我们把作业交上去之后,那位洋教授看了之后,却把我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通,认为我们是作弊了,因为几个人的作业都做得差不多是一样的。
根据我们中国教育的传统,我们在一起讨论,一起做作业,大家对一对答案,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外国教授看来就是作弊了。
学生一起做作业,对答案,这种做法究竟好不好?
虽然这种做法可以促进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去完成他们的作业,但是,教师难以了解自己这样的教学,是否真的能够被学生接受。它的更大危害是,长期这样做,学生们将不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难以形成自己的想法,往往只是随大流。
我们的传统教育,是非常注重抄的。古人讲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千百年来都是在读古人的书,抄古人的文章。我们的传统是鄙视“异端邪说”,科举考试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思想必须符合孔孟之道,所以过去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之说,他们的文章只是去阐述和发挥孔孟之道。
我们的教育也过于注重做题必须与标准答案保持一致。在这种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者以及他们的学生,往往难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语言。这样的长期教育形成了习惯,看到人家的想法好,就想把人家的话抄下来(现在就用“拷贝”),以至于在写论文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怎样说话,只会人云亦云,重复别人的语言。
所以,学生的作业,还是要自己去想,独立去做,错了也不要紧。而我们现在是生怕错,生怕与标准答案不一致。错了,就是最大的问题,因为要扣去分数。而分数是高于一切的。其实,做错了并不是最大的问题,自己不能独立思考才是大问题。
我们的教育一定要鼓励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自己动脑筋,难免有错,但是自己不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创新。在这个意义上,没有错,就不可能有创新。
我们的学生会考试,工作后却少有创新,应当与我们的这个教育评价方法有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5653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