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曷以及与其相关的多个常用字
常用字与不常用字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同的。曷在古代是一个常用字,今天却极少有人用了。但是,曷字是今天许多常用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如今极少单独用这个曷字,却时时遇到这个“曷”。
曷,音he2,是一个疑问词,意思是何、什么、怎么、为什么,一个字相当于英语的多个w(what,how,why,where、when)。
《诗经·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君子远出服役,不知它的期限,何时才能回家?)这里的曷表示何时(when)。
《尚书·五子之歌》:“呜呼!曷归?”(回哪里去?)这里的曷是哪里(where)。
《尚书·盘庚上》:“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你们为什么不告诉我,而以谣言去惑众呢?)这里的曷是为什么(why)。
曷有时候还通盍,意思是何不。如王士祯《池北偶谈·濮州女子》:“此地不久必大乱,不可留也,曷避之?”
今天的语言越分越细,古代的则比较粗,一字往往多义。减少语言的多义性,这是语言的进步。
曷字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上没有什么用了,但是由曷字却组成了多个常用字。
渴,口干。口干就想饮水,引申为迫切地,如渴望、渴求、渴盼等。
喝,本义是声音嘶哑。后来北方人用来表示饮,如喝水、喝酒、喝汤。大概饮用之后可以避免声音嘶哑。
相反,大声叫喊的结果往往导致声音嘶哑,所以喝被用来表示大叫大喊,大声呵斥。在这个意义上,声调转为去声,音he4。如大喝一声,吆喝。
遏,阻止。现在常说遏制,遏止,怒不可遏等语汇。
揭,用手提起来,手是可以举得最高的,所以揭是高举的意思。成语揭竿而起中的揭就是这个意思。《诗经·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这里的揭是提起(下衣)。
现在的意思是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揭锅、揭幕。引申为使隐瞒的事物显露:揭露、揭发。
竭的本义是立着用背负起来(背起来、扛起来)。这大概是一个人能够载得最大的重量了,所以引申为尽、极、全部、枯竭。成语竭尽全力、尽心竭力、声嘶力竭、竭泽而渔、取之不竭等的竭都是这个意思。
碣,音jie2,本义是山上高大的岩石,后来一般指圆顶的石碑。这个碣字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算常用字,但是大多数人都认识并遇到过。那是在《水浒传》里,洪太尉龙虎山进香,就挖开了那块镇魔的石碣。阮氏三兄弟的家在石碣村,商议智取生辰纲的所在。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名号、星号也都刻在一块石碣上。《水浒传》在这些关键之处都有石碣。
羯,本义是公羊,特指骟过的公羊。天上的星座有摩羯座,那是著名的黄道十二宫之一。
羯也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的名称。历史书上说“五胡乱华”的所谓五胡是匈奴、鲜卑、羯、氐、羌。
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编篮,纤维可织布,称葛布。葛布制品往往夏天穿着。葛的块根肥大,称“葛根”,可食用,可制淀粉。不过,如今葛制品很少。现在葛字最大的用处,是姓氏。
褐,是用葛或粗麻织成的袜子,后来指由葛麻等制成的粗布或粗布衣,用葛、麻、兽毛的粗加工品,古时贫贱人所穿。褐是衣旁,表示是衣(古人从头上的头衣即帽子,到脚上的足衣即鞋,都称衣)。葛是草字头,表示是植物。从褐、葛两个字的构成,可以看出葛与褐的关系,一个是材料,一个是制品。
《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现在褐多指黄黑色,称褐色。
歇,休息:歇脚、歇晌。引申为停止:歇业、歇工。由于休息时间一般都不很长,所以引申为短时间:过了一歇,间歇。歇后语是指说出前半截,停歇一会儿,人们就可以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之为歇后语。
蝎,是蝎子。
谒,本义是禀告、陈述、说明。引申为拜见:谒见、拜谒、进谒。这一般是下级对上级,后辈对尊长所用的。
偈,现在一般指佛经中的唱词。偈陀,是梵语gatha(意思是“颂”)的音译,简称偈(音ji4)。每偈由四句构成。有名的偈如《金刚经》最后一段的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如惠能所作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霭,音ai3,云气。霭霭是云雾密集的样子。烟霭是烟云缭绕,暮霭是黄昏的烟云。
一个如今极少用到的曷,却组成了这么多如今的常用字。这些字中,曷都作为音旁,在古代,曷是入声字,所以,上面所说的这些含有曷组分的字,全部都是入声字。我们在读古诗词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用字。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2986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