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个学科的会议越来越频繁,参会人员的规模越来越多,从小范围的几十人的论坛到800人甚至几千人的会议已经很常见,会议的注册费越来越高,会议周围宾馆的住宿费越来越高。
有稳定课题经费的可以多带几个成员参加,经费不足的只好不参加或者尽量少参加。
学校也设置了专项学术交流基金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力。参会人员多,分会场越来越多,除了那个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同时进行,有些比较有趣的话题时间段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难免错过一些精彩报告。
至今也没有哪个会议把做报告的过程给录像,然后把报告内容视频共享在某个免费网站,让错过了某些报告的人分享和学习。
参加一些会议,一些分会场的报告人准备的非常充足,讲解生动有趣,一些报告则是报告人应付差事,报告内容索然无趣。这一方面对听会的人不尊重,另一方面会误导一些年轻的研究生,误认学术报告就是如此糊弄。
有不少网友和我交流一个问题,说为什么自己的教学任务那么重,每年承担本科教学400-600学时,而有些单位的人常年在国外访问,似乎很多人就只是在国外访问访问罢了,回来后仍然啥都没长进。
当然,这个和各个学校以及学科有关,教学任务多了,岗位缺人当然不能出国访问和学习了。
出国学习和访问多数情况下分为两个层次,一则学者水平本身就高,出去合作交流;另一则就是有危机意识,出去学习新东西,寻求提高,这个是好事情啊。至于出国放完后是否取得真经,这个就看个人差异了。
现在干啥事人都多,参会人员多,申请基金的人多,出国交流的人多,投稿的人也多,但积极认真审稿的人却不多。
期刊越来越多,一些期刊的顾问编辑和学术编辑队伍越来越膨胀,高级编辑却对普通学术编辑的领域不熟悉,瞎派发稿件给普通学术编辑和审稿人,甚至没为该期刊处理过1篇稿件。
最近不断收到很多期刊的邀请投稿和邀请加入他们编辑队伍的邮件。查看了一些期刊基本都是新办的期刊,缺少稿件,期刊的编委会大队出动,到处约稿。我除了答应老牌期刊的约稿邀请并很快投递了稿件外,其他期刊的约稿都拒绝了,毕竟对这些期刊不了解,我自己写一篇稿件也是要费很多精力的。
至于邀请当期刊的顾问和编辑,我更没那么多时间了,今年很多时间消耗在本科审核评估材料撰写和整改上了,还有很多时间要处理NODY的稿件,每个月40篇左右新投稿也够累死我的了。
作为作者好多时候似乎很羡慕学术编辑的权利,其实,认真负责的期刊总是为可靠的稿源和评审过程操心,担心学术造假和数据伪造,审稿时间长,作者和审稿人的勾结,期刊声誉等。
作为作者,为稿件内容真实性负责,为读者提供启发和思路。
作为编辑,要落实编辑的职责,维护期刊的声誉。
获得了学术头衔和人才帽子,要让自己的学术头衔物有所值,否则就是多拿了一些钱罢了,只是多拿了一些钱罢了。
新办的期刊的成长和年轻学者的成长一样的艰难,自身努力很重要,机遇和外界环境的因素很多时候可以让一个学者瞩目,也可能让你永远难以走向舞台。
也许,拥有自己的特色才能瞩目和获得认可。
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结果就要公布了,请向那些没有获得资助却依然坚持做好基础研究的人致敬!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0980-107074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