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gming80040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ming800403

博文

资本下乡经营农业很可能是“双输”的结局

已有 3112 次阅读 2012-10-10 17:29 |个人分类:农业、食品与农村发展|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 土地流转, 破产, 农业生产

资本下乡经营农业,实际上只会造成“双输”的被动局面。由于漫长的生产周期和沉没资本,农业生产对市场变化的反映总具有滞后性,农业天生不适合资本主义经营。即使在美国,农业生产也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主并不脱离农业劳动,只少部分雇佣农业工人。
显然在人均一亩三分地的条件下是永远不能消灭城乡差别的,但这是传统农业社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现代产业的必然结果。目前“土地流转”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已经不是传统的农业,它们的盈利主要来源于旅游等第三产业或所谓的“高端农产品”,因此也就决定了这些案例,只能是“典型”,而不具备普遍意义。
目前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在扣除劳动力成本以后,实际上已经是负利润。如果在土地流转以后,继续搞传统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又要支付地租、又要付工资,可以相信利润率不会太高,甚至还不会有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有竞争力,除非将地租或者劳动力报酬定的很低。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妄图通过资本游戏,来推动农村资产的增殖,农民收入的增加,其必然结果就是如同有毒的抵押贷款证券一样。
况且,农民普遍也没有流出土地的意愿,虽然目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3899部队,但是人均那几亩地还是种得过来的,而且这部分劳动力对于现代城市和工业经济而言是冗余的,溶入城市的机会成本太大,因此他们的劳动力边际效益几乎为0,因此农业劳动,不能据此认为是低效的,让这些劳动力脱离农业劳动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目前,华北地区租一亩水浇地的成本至少也要600~800块钱。如果种粮食的话,很可能亏本。即使种高价值的经济作物,由于劳力投入太大,风险也很高。
这就造成了在市场波动面前,资本经营的农业企业的抗风险性更差。中国人是最善于模仿的。即使有高利润的农业项目,但大量经营者一拥而入很快会使得市场饱和、利润变薄。由于几乎不考虑资金占用和人力成本,家庭经营的个体农场可以忍受实际利润率为负的寒冬,但是资本经营的农业企业不行,如果没有雄厚的现金储备,只会亏本破产。
当然,在最后一滴流动性还没有榨取干净之前,资本还是会继续折腾下去的。折腾吧,折腾吧.......
农民工是没有未来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不能融入这个或那个城市。流水线上的女工过了25岁至多30岁大都就会回乡结婚生子,而且年龄再大一些,就不适合高强度流水线工作了,就会被无情的淘汰下来,毕竟能成长为工长的只是少数。一些重体力劳动待遇是比较高,但是这些工种都比较辛苦,也比较危险,而且也是在拿青春来赌博,年龄一大,超过40岁,身体走下坡路了,就不适合这些工作了。
中国农村现代化化道路只有是推动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就地转化、安置农民,将工农分离的“大城市陷阱”,转化为工农结合的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推动农业和农村服务社会化,实现农民兼业化、离土不离乡、甚至不离土不离乡的新田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95119-621147.html

上一篇:电动车的环保意义
下一篇:纪念格瓦拉医生牺牲45周年
收藏 IP: 113.140.84.*| 热度|

4 张骥 汪晓军 朱艳芳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5 2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