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科普研究的行业中做了4年,相比资深的前辈来说,顶不上他们的一个零头。但是也不再好意思说“自己是一名新兵”之类毫无责任感的话了。在做科普研究的过程中,时常有些问题浮在脑中,个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许,有些状况人人都已认识到了,只是觉得不成为问题或者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偏来“哪壶不开提哪壶”,浅谈这些困惑。
在做一些科普调查中,受访公众经常要被问到一些科普载体方面的问题,比如“最近一段时间内你有没有阅读过科普图书”,“有没有收看过科普电视节目”等等。那么,对于什么是“科普图书”和“科普电视节目”,有没有明确的标准呢?
这还得说说前几天我与同事一起看江苏卫视《非常了得》的事。那是“非诚勿扰”的孟飞与“大忽悠”郭德纲主持的“猜真假”的娱乐类节目。有一期中,一位男士说“我是发明连体露背装的男护士”。虽然节目形式是选手们通过对话来发现某些声称的真假,却也达到了让观众知道“连体露背装” ——这件给重症患者穿的衣服的科学设计。我问同事:这是科普吗?同事没有迟疑,点点头说:应该是。
我常在科技周或科普日等科普活动的现场看到许多设计精妙的生活用品,其中的科学原理可能简单,但是充满着创新的科学精神。即便在这类娱乐节目中也同样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收看的公众们获得了相应的科普信息。难道就忍心把这些有着娱乐形式的科普内容排斥在我们所调查的“科普节目”范围之外吗?在以科技为特征的21世纪,几乎人人、事事都离不开科学,科学的内容渗透到了各个行业。或许,有人认为科技内容含量多的书籍或电视节目,可能让我们获得科学的内容更加集中、更有效率。但我感觉,科普效果的衡量并不是以量取胜的。
从去年以来,我非常关注“社区科普”。针对中国科协网站上“社区”专栏的200多篇全国各地的社区新闻报道,我都进行了传播学的“五个W”分析。如果你到一个普通的社区居委会,问一问:有人分管科普吗?不少的社区居委会都是茫然的。但是,对社区工作而言,卫生、教育、文化、环境、绿化、安全等各项工作无不渗透着科学普及,而这些内容是有人员分管的。面对“条块分割”的局面,我们专门的科普队伍要充当什么角色,怎么去当好这个角色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需要我们迈出探索的步伐。如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或者预先设有严格的不可横跨的红线,都会束缚住我们的创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2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